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王伊宁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因此逐步形成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是核心素养之一。教师们应该积极研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教学培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们加强对地理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地理知识实践应用的关键。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需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亲手绘制图表;需要科学安排野外考察,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内课外,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使其在不断实践中增强地理实践力,实现立德树人[1]。
一、巧妙设计课堂教学
书本知识是学生们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生活实践是学生们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关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应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各项活动的开展,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亲手绘制图表,动员所有学生积极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发展了抽象思维,但并没有太强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也难以阅读分析地理教材中的各个图表。但地理教材中的图表通常都是以简明形象的图形或者符号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进行表述,对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体现,对平常难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呈现。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些地理图表,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图表和相关题目进行积极探索,对图表、变式图等进行亲手绘制,透过图形的变化分析其本质,对地理事物形成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探究。这样便能促使学生在图表的亲手绘制中、主动的探究实践中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对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理解地理要素,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应该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想象。众所周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关联着地理知识。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2]。
例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等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南北方人们的主食差异为着手点,提出问题:“为什么北方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以米饭为主?这体现了什么?”以此告诉学生,我国北方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而南方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地域的差异、水热条件的不同,致使农作物的种植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就让南北方的农业产生了差异。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习水平。最后,地理实践力离不开实验探究,所以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中,教师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们在激活的思维中实现课内外结合,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流水影响的沉积物是如何沉积的”为实验主题,设计相关的地理实验。准备护目镜、塑料杯、干净的塑料广口瓶,两百毫升粗细不一的沙、土、黏土和小玻璃珠。先在塑料广口瓶内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将所有的沙、土、黏土和小玻璃珠皆倒入塑料杯中,然后将混合物倒入广口瓶,盖紧盖子,摇晃广口瓶一分钟后静置广口瓶五分钟。实验结束,学生积极讨论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沉积物是以何等顺序开始沉积、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沉积物沉积。通过具体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
二、科学安排野外考察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依托于课堂教学、课中实验,还依托于课外考察。实践证明,野外实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能够让学生们在加强认知情感的联系时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联合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在教学结束之后科学安排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既要有机结合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实行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学考察。例如,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校周边的国家地质公园,对不同地质公园的特征、形成过程等进行了解,对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变化进行体会。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的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学校周边江河湖海的水质以及景区周边的环境,分析洪水期这些江河湖海水质不佳、景区环境不好的原因。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市、本省的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城市的发展情况全面了解,甚至撰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树立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应该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正所谓兴趣是需要的延伸,教师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以学生所熟悉的、比较容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为着手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因此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其次,地理学是一门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消化抽象的地理概念、空间三维现象。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实物或者地理模型,促使学生于实践中深刻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且生活实际是知识来源,所以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精心选择贴合生活实际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学和环境、污染相关的地理知识时,可以询问学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污染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等等问题。如此方能凭借这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投入地理实践,提升地理实践力。
结语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所学地理知识。故而,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科学安排野外考察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其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杰.例析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3(8):147-150.
[2] 刘成荣.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15):93-95.
[3] 王艳.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2(14):176-178.
[4] 陈凤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上),2021,10(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