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
胡日禄
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208
摘要:文博创意衍生品主要是指基于博物馆的馆藏内容和地区文化特色所开发的带有纪念性质与实用性的衍生产品。文博创意衍生品兼具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是博物馆馆藏文化的具体呈现。相比博物馆中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藏品,创意衍生品既可以体现出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又具有可复制性,对满足参观者的文化探索和求知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建设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所以利用文博创意衍生品弘扬非遗文化,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非遗;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
博物馆文创与非遗文化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两者都来源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自然与历史文化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是文化内涵的再生产;它们在输出方式上,同属于地方性的文化向世界范围内输出,旨在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目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丰富和数量庞大等特点,蕴藏着丰富的矿藏。 然而在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下, 比如单一保护方式和匮乏的保护经费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要想将“博物馆+非遗”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就必须要加强非遗元素的应用,密切关注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提高文创产品开发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文化性。
一、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开发的意义
1、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出现使博物馆文化具有了一定的灵动性。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伴随着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流通而遍布世界各地,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路径。
2、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曾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化的状态,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随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博物馆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也意识到了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少数博物馆开始着手开发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并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逐渐找到了适合博物馆自身文创衍生品发展的道路。
3、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博物馆经济的增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是向群众免费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大笔的门票经费在流失,但是参观博物馆的客流量却在上涨。这就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体。目前,国外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发展相对成熟,并且文创衍生品的创收成为了博物馆经营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中国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发展相对迟缓,需要多借鉴国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而可喜的是,少数中国本土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崛起和成功,也为我国其他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参考价值。
4、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博物馆文化有着与旅游文化相似的特点。它们都是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重现,依托于观众的造访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是观众游览和参观结束后的精神寄托,它们是集收藏、观赏、实用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物质文化产品,使文化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们的旅途和未来生活,扩展旅游业文化的深度,从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博物馆与文博创意衍生品
博物馆是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的展示地。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条第一款中给博物馆下了这样的定义:“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通俗地说,博物馆是研究并展示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总书记的讲话更明确了博物馆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博物馆应当努力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让文物藏品焕发新的活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缘于时代背景以及国家政策的需要,博物馆单一的保藏、研究文物的功能开始转变,“多功能型”“智慧型”“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势如破竹。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物,将原有的古老文物做出新的诠释,博物馆文博创意产业也应运而生。然而,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当今人们享用或消费的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是静态的,只有注入创意,开发出具有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时尚价值的文创产品,满足公众的需求,文物才能真正地“复活”,从肃穆的博物馆里走出来,重见天日,深入人心。因此,积极开展文博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市场推广,为新型博物馆职能指明了方向。从经济方面来看,博物馆文创产品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不可小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发展至今已成为文化艺术与消费文化两者平衡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为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和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文化部发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2003亿元,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的交易额为200亿元,仅占总额的1/1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市场潜力亟须释放。对于拥有馆藏文物这一先天优势的博物馆而言,艺术衍生品开发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经营也已步入探索和培育阶段。纵观国内各博物馆文创产品,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大量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意,只是文物本体的简单复制。比如,把古书画上的图案印到围巾、坐垫、水杯上。其二,品种雷同,几乎每个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商店售卖的都是书签、鼠标、优盘等。其三,文创产品两极分化严重,高端产品非常讲究、设计十分别致,但价格很高;低端产品价格低廉、粗制滥造,“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原尺寸复制典藏文物,轻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无法激起参观者的购买欲望。
三、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发展的现状
在“新博物馆学运动”的背景下,欧美博物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艺术衍生品兴办计划,更加重视观者的体验感。国外博物馆经由长时间的探索和完善,在文创衍生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脉络。文创衍生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功能的延伸和博物馆运营的经费需求。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起步不是很早,一些国内知名的博物馆通过开设各自的博物馆商店来出售相关的衍生品。这些衍生品以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为卖点,遍布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种类繁多,实用性较强。然而,中国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
1、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在研发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博物馆对文创衍生品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在怎样运用博物馆资源拓宽平台、研发新产品创造更多效益,增强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上还需斟酌。其次,大部分的文创衍生品在开发方面缺乏层次性,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并没有得到相关的保护,市场上的仿制品鱼龙混杂,做工粗制滥造,削弱了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特色。博物馆一般以出售平均单价相对较低的产品为主,对于单价相对较高的产品在开发和销售方面较为弱化,造成了文创衍生品整体价格层次仍然偏低的局面。最后,我国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虽然能够承载某些文化内涵,但是距离传承较为丰富、深刻文化内涵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是以某些特定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营销点,因此,符合其定位的营销市场范围相对狭窄。加之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在文创衍生品营销上主要以线下模式为主进行销售,这就使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营销市场十分有限;其次,它们的营销周期较短。有些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根据特定时期的展览、节假日以及特殊纪念日等时期专门研发和设计的,生产的产品在后期销售并不应时应景。所以,这类产品不适合进行批量生产,研发和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也有着滞销的风险;最后,大部分博物馆都缺少专业的文创产品营销人员。据统计,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毕业于博物馆专业的人员寥寥无几,文创产品相关营销部门也不被重视,这就造成了文创产品的营销人员在专业素质上不够专业的问题。
四、“博物馆 + 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基于“博物馆+非遗”模式,针对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实际困境和国内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创衍生品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提出“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创衍生品的开发策略。
1、提升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提升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实现文创衍生品开发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提升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能力,需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中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时代在发展,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合理利用新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主要的馆藏内容是黎族历史文物以及县内相关的海洋历史文物,所以开发出来的文创衍生品的呈现效果也有限。但是将其与线上博物馆相结合,游客通过文创衍生品,可以进入特定的线上博物馆中,这可以增强文创衍生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是主要途径之一。第二,增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实用性和价值。文创衍生品不应仅作为一个纪念物,或者一个摆件,而应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购买,才能借助文创衍生品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陶碗、陶罐、陶盘等生活中使用的器物作为文创衍生品,它们既带有黎族非遗文化的属性标签,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拓宽文创衍生品的市场。
2、促进非遗文化和博物馆的结合。实际上,非遗文化和地区博物馆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博物馆不能完全呈现非遗文化的内涵,所以可以采取博物馆与非遗传承协同开展活动与展览的形式来促进二者的结合。比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虽然有着丰富的黎族原始制陶文物和工具展示,但是具体的制陶过程却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博物馆可以和地区的制陶企业或者作坊合作,共同举办制陶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直播或者实地参观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制陶过程。再如,黎族的藤编工艺也是非遗文化,当时博物馆可以举办藤编主题展览,邀请县内的藤编代表性传承人在博物馆现场进行编制,以促进非遗文化和博物馆展品的结合。
3、加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宣传推广。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开发文创衍生品,还需要加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借助丰富的文物资源,注重创意产品和文艺作品的开发与创作。在文创开发中,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将文物原有的风貌充分展现出来,并充分整合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可以适当引用和借鉴重大历史事件,来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在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中,还要尊重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彰显审美价值,将传统与现代、审美与实用等元素充分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4、构建文博非遗智库,培养文创人才。在文博非创创意开发中,要培养丰富知识的设计人才。对于该地区来说,定期召开文创产品研习,创设高质量的设计队伍,开展了互动课程,打造了教育训练平台,有效促进了博物院相关文博创意产业质量的提升。要想成为高质量的文创设计人才,要精通文博常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要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生命力积极弘扬出去,积极构建独一无二的文博创意设计智库,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在非遗保护不断发展过程中,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逐渐形成了“非遗智库”,以此来推动文博非遗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将非遗智库与博物馆文创产业充分结合在一起,可以给予文创人才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扶持, 保证我国文博创意产品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博物馆+非遗”模式对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则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现实基础构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博物馆+非遗”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提高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促进非遗文化与博物馆结合、加强宣传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途径提高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开发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志跃.文创在博物馆邂逅非遗之后[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2018(12):92.
[2] 李峰,胡绪雯.博物馆商店生态与文化产品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文物报,2019- 04(05).
[3] 杨猛,张艳杰.书画艺术衍生品的互动体验式设计研究———以《簪花仕女图》为例[J].包装世界,2018,(01):4-5+8.
[4] 黄美贤.地区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9(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