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脸面观

作者

朱羽

温州大学,浙江省温州市,325000

摘要:“人要脸,树要皮”这一俗语形象的说明了脸面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面子在人际交往、社会行为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近些年来,中国人的脸面观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并且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一种“面子文化”。因此对脸面的含义、功能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有利于中国的面子文化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脸面观;面子;中国人;印象整饰

“面子”这一词是承载着丰富含义的古老词汇,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面子观。在面子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面子的特征、功能及其影响有必要进行分析,才能有助于中国面子文化的长远发展。

1.面子的定义及特征

对于“面子”的定义,众说纷纭,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美国传教士Smith的《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出版使得西方世界开始关注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虽然他发现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的重要地位,但是他无法给“面子”下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1]因其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无法从全貌给予面子完整的定义。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作为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领域的先驱者,也没有给“面子”一词明确的定义,但是她提出要将中国人的面子观分为“脸”、“面”两类,对于这样的界定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这无疑是面子研究的一大进展。林语堂先生则将“面”“命”“恩”视为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认为它们是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的观念下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且林先生也指出“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虽然很容易举例,但是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3]鲁迅先生虽然关于面子的论述较多,但是他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问题,他以为面子可以有很多种,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4]因此基于面子这一词所承载的复杂含义及背后的文化传统底蕴,因此无法给面子下一个具体的、系统性的定义。

尽管学者们对于面子的含义莫衷一是,但是对于面子的主要特征存在一定的共识。1.面子是根植于文化传统而来的社会心理学建构。2.面子是通过日常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是否有面子,不是自身赋予的,而是自己积极争取并通过其交往对象的态度及行为所体现的。3.面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及可变性。一方面,不同情境下,交往对象的态度和行为会不同,另一方面,面子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交往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4.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虽然面子的存在依赖于他人的行为态度而存在,但是它也是一种主观的自我心像。譬如:和尚化缘受人尊敬,乞丐要饭让人鄙弃。因此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客观的,但是个体对态度的感受及评价是主观的。

2.面子的社会功能

数千年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脸面观,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工作、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等。它的特点也就侧面体现了面子的独特的功能,不仅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面子的印象整饰功能。印象整饰的含义就是通过呈现和修饰自我形象而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自己在别人心中产生特定的、良好的形象。假使个体本不具备某些优点或特长,但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赞或这会的认可,会通过修饰自我而表现出于某种优点或特长,以控制自己在他人认知中的良好形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与不同交往对象互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自己。

其次,面子的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个体的脸面与角色、身份、地位、财富等息息相关,为了维护自己现有的地位,良好的声望,个体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努力追求自我完善,不做违反社会规范的事,并且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在面对某些不良行为时,会克制自己,来满足个体自尊心的需要,因此面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道德一样的作用,即规范及控制自身行为。

最后,面子的交换功能。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以物易物成长地十分快速,所以中国人的面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当然,面子作为可交换产品的条件之一就是交往双方的共同给予,倘若只有一方进行给予,那面子的作为商品的交换也就失去其意义,在也定程度上也就停止了。

3.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利弊分析

中国人的面子心理是个极其复杂又难以理解的心理问题,涉及的领域不仅心理学还有社会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它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对个体以及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首先面子能够维护自身尊严。尊严与面子是内外关系,自尊是里,面子是外,面子是通过他人的态度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外部作用。其次,面子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面子是隐性的社会行为规范,能够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止于至善”是一向是中国人最为执着的追求。最后,基于面子的交换功能,能够很好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是一个“熟人”社会 [5]。面子的交换是发生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的,是以熟人社会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如果交往对象对面子的给予不是相互的,那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破裂,并且难以修复。

尽管面子在个体及社会的运作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首先,过度好面子易造成形式主义的作风。个体为了迎合别人的称赞获得自我满足感,会做表面功夫,进而忽略其事物的真实性。例如:“遮丑墙”就是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其次,面子观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价值观。“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是人情,人情面子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特殊商品”。所以面子被物质化,并且逐渐被财富、地位这些外在物所表征,这些被“物质化”的面子容易使得现在年轻人陷入错误的价值观、消费观,进而容易影响新一代价值观的培养;最后,面子心理会影响社会公平。“差序格局”下,中国人的面子心理一旦发生作用,就不可能用同一态度、同一眼光去看待相同的事情,因此对于问题的处理很难公平、公正,不会以法律准绳、道德准则为行为处事的标准,而是根据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分配面子。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将面子主义看作为虚伪道德观的根结所在。

中国人的面子心理是个体为人处事的外在表现,是个体意识和行为的主宰。对于个人而言,是自尊的表现,于国家而言,体现的是民族自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都是要面子的,但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进行反思,进而辩证地看待面子心理,注入面子心理新的内涵,才能推动面子文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亚瑟·享·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乐爱国‚张华玉译)[M].学苑出版社.1998.

[2]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J].决策与信息,2005,10:34-35.

[3]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203.

[4]鲁迅.鲁迅选集·杂文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5]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6]李根花.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2020,(30):197-198

[7]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1):121.

[8]李雪梅.论中西方“面子”文化[J].今古文创,2021,(02):114-116.

[9]张晶.面子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13,30.02.

作者简介:朱羽(1999-),女,汉,江苏淮安,学生,硕士研究生,温州大学,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