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的研究
王金平
石嘴山市生态环境监测站 宁夏石嘴山市 753000
摘要: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需要从提升农村环境监测质量和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两方面着手,保护、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目前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通过健全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创新环境质量监测方法与技术、发展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环境治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民的环境治理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后期运维管理制度等措施,一定能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治理;应用
引言
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我们要做好长期规划,确保环保政策落实到位,并逐渐完善农村的基本环保设备设施,积极组织宣传活动,培养村民正确的环保意识,为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扫清障碍。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畜禽养殖排污
畜禽养殖是导致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农户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时,对畜禽粪尿管理不当,造成农村地区的水体与居民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污染。即使养殖户的养殖规模较小,但是这种分散、覆盖范围广且畜禽繁殖总量较大的畜禽养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的难度。
1.2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垃圾污染行为是指乱扔垃圾及垃圾就地焚烧等。首先是乱扔垃圾行为。农村居民因为受到自身环保意识、道德素养、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地区经常因为乱扔垃圾,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3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中频繁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污染农业生产资料,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为了达到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出现了施肥方法不科学的情况。比如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产品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1.4乡镇工业排污
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采用传统技术含量较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不仅存在着集中化程度低以及技术落后的问题,而且因为环保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地区污染问题不断加剧。此外,各地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时出现了企业布局与农田、农民居住点混合在一起的问题,增加了污染物处理的难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改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的措施
3.1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机制
环境质量监测就是利用数据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它充分体现了农村的环境质量现状,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机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首先,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在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质量监测时,一切活动必须遵照国家标准进行,以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够充分、客观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现状,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整合,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用以指导后续工作。
其次,严格落实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在完成上述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落实评价体系:一方面,为了给监测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需要规范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确保环境监测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配套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上,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
2.2创新环境质量监测方法与技术
一方面,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所谓层次分析,就是将与工作目的有关的内容分解成目标、方案等层次之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会面临许多问题,为了达成最终的监测目的,需要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层次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并针对影响因素在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科学地划分指标权重,以此保障监测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现监测方法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化监测设备。在科技引领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给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将工艺改革与产品研发充分结合,推动工作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水平的进步。例如,当被监测的农村地区环境复杂时,利用现代化环境监测设备对各个区域的环境数据进行科学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由专业人员进行监测评价找到具体问题所在,便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2.3 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相关制度规范及监督机制
每个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都有一定差异,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深刻把握每个区域的污染情况、发展状态、资源环境特点以及人文特点进行规划;同时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规划与组织时要充分进行调研,从而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确保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农村管理工作之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环保工作以及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未来还需要完善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保障促进农村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并明确责任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
2.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后期运维管理制度
目前,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污水处理设施缺少专业的运维管理人员,运维人员缺乏专业的运维技术,都可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处于停运,甚至是损坏状态。为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同时也为了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发挥实效,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运维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培训,保障治理设施有效运行。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相比之下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对农村而言,提升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便要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学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1,No.415(11):37-39.
[2]周丽萍,陶波.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及解决策略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136-137.
[3]霍捷.浅谈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乡村振兴[J].新农业,2021,No.952(19):82-83.
[4]杨志芳.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保护措施[J].山西农经,2021,No.303(1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