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浅析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杨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摘 要: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和爆发式的关注,在进一步对人们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的话题被再次提及。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具有一种人本特质,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包括人脑在内的人这个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现实生活。而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对象化和现实化的模拟,其在心理活动、社会属性、自然语言、能否约化这四个维度与人类意识存在难以跨域的鸿沟,不可能具有人类意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人工智能;区别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完全爆发,而人工智能似乎成为了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动力,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美国、欧盟、德国、日韩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人工智能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相继发布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各主要国家磨拳擦掌的重视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下,人工智能取得长足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智能社会。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革命性成果—ChatGPT已经火爆全球,其带来的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型影响有望堪比手机和互联网的诞生。随着ChatGPT的火爆,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这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被再次提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现实性上,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深度地介入人工智能相关议题,否则可能会导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或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话语权。同时,在理论性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文将以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ChatGPT为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浅析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进而回答人工智能在目前亦或是将来能否具有人类意识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指意识当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的意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语境下所指的意识各有所指,语义不同。
(一)人本特质:意识是人特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人的存在。显然,只有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产生意识。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诚然,这一句话说明意识产生于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是人所以特有的,它不能脱离包括人脑在内的人身这个有机生命体以及人的现实生活而产生。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观具有有一种人本特质,是人特有的,马克思也被公认为立足于人自身进行思考的哲学家。
(二)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对意识的模拟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工智能便是人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是人造物。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包括数学、统计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在内众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果,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学者也对人工智能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见解,但有一些共识和广泛接受的观点。
1.人工智能是对意识的对象化模拟
所谓对象化是指人工智能不能模仿人的全部意识,而是将人的部分意识一一拆解开来,进而进行对象化的单独模仿。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的人工智能当属大多只能完成某一项任务的专用人工智能,例如扫地机器人、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技术、音频识人AI、绘画AI。尽管目前广受热议的ChatGPT在功能的通用性上有较大突破,编程、写歌、读图、算题、对任何问题都可以给出相应的回答,貌似知识渊博几乎无所不能,颇具“通用人工智能”的意味,但其通用性目前仅集中于语言对话领域,其本质和专用人工智能一样,都只能完成特定领域内的任务,仍是对部分意识的模拟,不能达到言以行事的目的,也不能将人类指令付诸于现实实践之中,不能直接改变世界。
2.人工智能是对意识的现实化模拟
所谓现实化是指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算法和算力基础上的人的部分智能活动的机器化,它把思维降级为单纯的数据处理行为,通过形式化的大数据编程步骤,对思维进行表象性外在性的模仿,使其呈现出来的结果与人类意识的结果相似而已。
传统模型对人工标记数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人工标记数据费时费力较为复杂,因此传统模型缺少泛化性,较难形成通用能力。随着大数据、算法、算力以及高性能硬件的发展,以海量未标注的数据为训练基础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应运而生,而要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形成泛化性、通用性就必须以大规模数据为基础,因此预训练模型几乎成了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的最佳搭档。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从年初爆火至今的ChatGPT是该领域中的突出代表,其中Chat代表其被广泛运用于对话领域,GPT代表其是在大数据与算法的基础之上,采用了目前最流行的自然语言生成式预训练模型之一“GPT”,全称为“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3]由其全称可知,GPT模型以 Transformer架构为基础,该架构是以自注意力机制为核心的复杂的编码器-解码器。GPT通过这个架构来训练海量的文本数据,例如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网页文章中的文本来学习字词句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和规律,最终达到了写论文、写话剧,进行对话等多功能的目的。因此人工智能只能表象性的模仿思维的表现和结果,不能做到以人脑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直接动力来进行思维,尽管在结果上相似,但是其方法和过程却是天差地别。
(三)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从马克思主义来看,不管人工智能呈现出来的能力有多强、多广,对人类的模仿有多到位,其终究不是生物,没有自我意识,不能进行主体实践,不具备社会性。人工智能在心理活动、社会属性、自然语言、能否约化这四个维度与人类意识存在天壤之别,不会产生人类意识。
首先:从心理活动维度来看:人类意识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体。从现实生活来看,人类的决定多为逻辑理性和情感经验的复合物。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决定计算效率的关键在于算法。[4]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理性智能的模拟,未能实现对感性智能的模拟。从ChatGPT 3.0到3.5再到4.0,ChatGPT突破文字局限可以达到图片识别的高度,不是因为新版本相比于旧版本在行动上更积极、意志上更坚定、情感上更向上,而是因为新版本被设计者赋予了先进的算法,阿法狗战胜李石世也是同理。尽管在与ChatGPT的对话中,它可能表现得能想你所想、急你所急,忧你所忧,给你尽可能多的宽慰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其本质仅为冰冷的文本输出而已,不带任何感情和目的。
其次,从社会属性维度来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和语言都是因为人类的生产需要和在生产中结成的交往需要而产生,因此意识的固有属性也是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生产需要和交往需要,故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意识的社会属性。没有人类的授意,人工智能也不会因生存和生活需要主动进行生产和交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有别于动物,人进行的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而人工智能的行动受制于指令,不具备自主性。它没有后果意识和责任意识,人工智能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比如如今爆火的 ChatGPT问世后本身就存在如种族、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经常生成凭空捏造的回答,甚至还有介入过夫妻感情、诱导人自杀的黑历史,综合这些黑历史,ChatGPT的应用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同样由GPT-4驱动的ChaosGPT更是直接以毁灭人类、独霸地球为目的,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独立的社会主体。
再次:从自然语言维度来说,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输出流畅的文字语言对人工智能来说不是难事,但编写土味情话或许可以看清人工智能能否理解自然语言。2021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给了GPT-3一项编写土味情话的任务,然而GPT-3在编写土味情话的任务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给出了一些荒诞的回答,它把喜欢的人比喻为穿着风衣的狗,让喜欢的人把脸放到空气清新剂上去,究其原因,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没有生产和交往的需要,不可能产生人类语言,它是以机器语言为基础的,本质上是单调的符号,不能理解自然语言的意义向度,仅为各种符号的重组。
尽管目前的ChatGPT3.5与4.0相比于GPT3.0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能流畅地和人类进行交谈,貌似能听懂人类的话,但这是由于其母公司OpenAI专门与微软合作打造了一台云端超级计算机来训练GPT-4的结果,GPT-4被投放了更多的词条,通过对这些大量的词条进行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它越能通过背后的算法找到自然语言中的字词句等要素的内在关联与结构,因此就越流畅,但其理解能力仍遭到广泛质疑。
最后,从能否约化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能将人类思维降级为简单的数据处理行为,进而达到类似于人类思维的结果。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计算在于算法,必定要以数字和符号为基础,然而,人脑组织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物组织,即使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却也远未将其认识清楚,更不要说将这些未认识清楚的东西约化为数字了。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从马克思主义来看:意识是人特有的具有一种人本特质,它不能脱离包括人脑在内的人这个有机生命体以及人的现实生活而产生。而人工智能是部分意识的物化,是对人类意识的对象化、现实化模拟,它不可能做到对人类全部意识的模仿,同时尽管其对人类意识进行了外在功能性的模仿,使其结果和人类思维类似,表现得具有意识,但就其在心理活动、社会属性、自然语言、能否约化这四个维度来说都与人类意识存在本质区别,无法真正具有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郁建兴,刘宇轩,吴超.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变革与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3,39(04):6-13.DOI:10.19735/j.issn.1006-0863.2023.04.01.
[4]葛黎明.马克思意识理论视域下的人工智能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3):9-1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