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以创业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作者

王煜佳 蒋飞

西安科技大学,710054

王煜佳(2003.09-),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本科在读,西安科技大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蒋飞(1987.10-),汉族,籍贯四川宜宾人,西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人才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浪潮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就业环境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多年。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呈上升趋势,并且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热潮。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人大关,达到720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增长9.6%。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70%左右;高职院校毕业生为135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创业比例仅为4%左右。可见在国家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既包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也包括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从总体上看,创业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仅有专科院校毕业生、本科生等高学历创业群体,也有专科生、研究生等低学历创业者。在创业项目选择方面,他们既有传统的商业项目,也有新兴的科技项目。此外,还涌现出了许多特殊群体。[1]如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也想通过创业改变命运。同时,大学生创业群体也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壮大。例如在2012年9月由中国教育在线主办的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论坛”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大学生中,有超过20%的学生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2]。

二、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不断扩大

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后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领域涌现出来。在政策层面,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等。这些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自2012年起,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计划”。[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各地已经建设了300多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投入不足,造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的现状。同时,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为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学,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教学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此外,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多为原则性规定、原则性条款和指导性意见,缺乏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多为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较少,仅限于校园内开展的社团活动以及校外企业与学校合作举办的实训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对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是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此外,我国还存在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不足、资金支持少等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时期,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大潮中去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只有投身于创新创业浪潮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脱节;在教学方式上,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师资力量薄弱。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下面就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建议由政府牵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整合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资源,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由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投资以保证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开展;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第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方面,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高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三,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来,并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贺腾飞,康苗苗.“创新与创业”概念与关系之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4):7-12.DOI:10.14045/j.cnki.rhen.2016.04.002.

[2]邱灵,韩祺,姜江.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No.413(05):17-23.DOI:10.19709/j.cnki.11-3199/f.2018.05.005.

[3]肖昊,白丽.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No.218(06):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