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反贫困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田守昕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5000
摘 要:《共产党宣言》涉及到无产阶级运动的各方面,同时他们许多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其中关于反贫困思想,为我国的脱贫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工人的贫困问题是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资产阶级的剥削以及压迫工人,从而出现劳动异化,导致工人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以及贫富差距巨大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进一步的胜利,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脱贫攻坚;反贫困思想;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理论成果,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所论述,其中《共产党宣言》( 以下称为《宣言》)中就论述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以及如改变贫困的策略。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描述,揭露了资本主义压榨工人劳动本质,并对反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贫困问题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根源
《宣言》不仅描述着无产阶级者的生活贫困问题,更揭示着资本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在精神和物质上剥削压迫问题,同时分析了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以及劳动异化现象。
1.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当时整个欧洲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都对工人的生存状况产生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第一,由于资本主义扩张,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导致了工人阶级贫困范围越来越大,随着城市被资本主义不断剥削,从而农村人口的生存空间,农村人口不得已向城市流动。在此过程中,受城市居民的影响,农村人民开始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的解体,不断被同化,而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和压迫的方式,把生产资料占为自己所有,将财富由分散变为集中,从而达到积聚财富的目的。如此一来资本家的原始积累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涌入,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成为了贫困人口的“代名词”。
第二,工人阶级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贫困。物质上,随着新市场出现,手工业作坊等个体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行业师傅不断被排挤掉。个体户纷纷进入到资本主义工厂进行劳作,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资本家就越富有。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使得不变资本逐步增多,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减少,越来越多的工人被高效的机器所代替,劳动力不再稀缺,物以稀为贵,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变得越来越廉价甚至是不再被需要。但是工人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找到工作,由于他们除了自己没有别的可以出卖,因此找到工作的前提就是他们的劳动作为商品,将增殖成为可变资本。这时,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存在,他们只有重复劳动,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的工作。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收入只能靠劳动获得薪酬,一旦其劳动力不被资本家需要,就会面临失业,从而衣食住行也将立刻受到影响,最后导致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精神上,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产阶级才是独立的个体,工人只是一个充当生产力的工具,所以工人作为人的精神价值属性在资本家眼中消失了,他们价值只是劳动力商品。工人只有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但在工人劳动期间,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其所获得的收入只够维持其生存需要和延续养育后代以及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支出,并没有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进而导致自己的精神贫困。
2.资本逻辑主导下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宣言》中认为贫困的根源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在经济上,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私人不断的积聚了大量财富,资本家不断把手中财富进行扩张、增殖。在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出现异化现象,其中社会财富不再按劳分配,而是按资分配,工人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创造在大的价值,也得不到相应等额的报酬,从而导致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阶级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工人的贫困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内在地含有一个尖锐且无法化解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于矛盾的不可避免,所以导致经济危机循环往复,当经济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就会走向灭亡。
在政治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是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就利益性质而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具有天然的敌对性。资本家所代表的只是社会上一小部分拥有大量社会财富的人群,他们通过不断剥削压迫工人,掠夺其财富,因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必然是贫困的。
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说过任何国家的思想都是为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通过自由、公平、正义等具有美好性的词汇来宣扬他们的理念。
资产阶级通过表面提升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工资,让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意识到他们是在资产阶级的带领下生活条件才得以改善和进步,进行对工人的奴化思想灌输,以此掩盖他们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让工人安于现状并全心全意为其服务。
二、《共产党宣言》中反贫困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后,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做出了描述并提出了所需要的条件,并针对关于法贫困问题提出方法论建议与策略。
1.在政治上,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到共产主义不是完全废除所有制,而是有针对性的,只消灭带有资产阶级属性的所有制。对于一般的所有制并不持反对态度。但是对于私有制必须消灭,因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是私人占有,不断剥削工人,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化越来越严重,以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从而资本家可以通过手中的资本权利对市场进行“操控”,通过给予工人小部分的工资,让他们为资本主义小部分全体服务,不断压迫和摧残无产阶级,以此来达到积聚财富推动社会”正常运转的目的。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主动放弃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使社会生产资料为工人集体所有,进而建立公有制。这样工人真正可以按劳分配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从而实现生活上的富足。
2.在经济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发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发作用于经济基础,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而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度发展才能创造物质财富,才能使无产阶级摆脱贫困。
3.在思想上,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装头脑
物质与精神都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想摆脱贫困,不仅要在物质上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精神上也要抵制资本主义的奴化思想,抵制所谓的西方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思想。西方国家宣传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公正,而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资本家自由、平等和公正,是为社会上少数人服务的。他们甚至为了实现自己阶级的利益,利用法律、道德、宗教来遮盖其真实目的。实际上,他们本质上崇尚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因此,只有在思想上彻底抛弃这些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状态,才能实现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主,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三、《共产党宣言》中反贫困思想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国情以及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发展了适合中国的反贫困实践,特别是精准扶贫等重要决策。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的理论,解决中国的脱贫致富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开辟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与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贫困问题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必须通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要保证不漏下一个地区、一个人,深度聚焦贫困地区,实施精准脱贫政策。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所做的一切事情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经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扶贫干部作为连接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交流通道,上传下达,在贯彻执行党中央扶贫精神和扶贫任务的过程中,也向中央反映当地扶贫遇到的困难。并深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真正将人民群众与党连接起来.使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由于地区间差距巨大,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惠民政策。《宣言》中认为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物质资料的匮乏,因此,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发展 “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第三,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4.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脱贫致富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为了防止贫困代际相传,不仅要从物质上脱贫,更要从精神上脱贫。”《宣言》中提到,要实现共产主义达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贫困地区,许多贫困意识泛滥,出现惰性思维,部分贫困户过分依赖政府的贫困补助而产生“坐享其成”的思想,导致其无法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扶贫不能只是一味的给予贫困地区物质援助,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激发贫困地区人民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教育,要对发展教育施以最大的重视教育是改变一个地区贫困面貌最重要的措施。在贫困地区,在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拨一些款来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知道劳动创造价值,知识改变命运等观念在贫困地区“驻扎”,形成良性社会脱贫风气这也是实现真正脱贫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