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Leisure Education

浅析提高小学生写字正确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商敏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然而由于汉字的构字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错别字易发的现象。纠正错别字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不容忽视。本文分析错别字的成因以及探究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减少写错别字,正确书写与运用汉字。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别字;成因;减少错别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写汉字要规范,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作业和试卷就能发现,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明确错别字的成因并采取措施,将学生书写汉字的错误率降低。

一、探究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汉字是方块体文字,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结构差别较大,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会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字。汉字音形义之间有联系,多音字、形近字较多,确有难学难教的一面。

(二)学生因素

1.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比如在识字过程中只能记住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的细微部分常常会忽略。如“末-未”、“己-已”、“ 土—士”。

2.惯性思维所致。小学生还不懂得分析比较,他们常常会犯习惯性的错误,如学了“流”后再学“荒”,不少同学会给“荒”多加一点;学了“兔”字后再学““晚”,会画蛇添足给“晚”加上一点。

3.书写时粗心大意。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有限,要让他们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写字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往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写出错别字。

(三)教师因素

在识字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更加主动的地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小学生写错字。而在实际教学中,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在上比赛课、公开课的时候,几乎都会有意无意避开识字教学。在易错字教学时,大部分教师还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个笔画哪个部件容易错,然后把错字板书出来,打一个×,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然而效果并不尽人意。甚至有个别教师让学生把易错字抄“N”遍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写字产生厌烦和恐惧的心理。其实,识字写字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同样需要教师独特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设计。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预设可能出现的几种易错情况进行思考,着力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易错字。

1.改变笔画或部件的教学策略

(1)编顺口溜记住字形。朗朗上口的儿歌深受学生欢迎,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鹿角和鹿腿》中的“追”字教学。受学过的“方、朗、亮、良、守”等字影响,学生会把“追”字右上方的短撇写成点。笔者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上届学生在学完这个生字后,班上50人有20人把短撇写成了点。为此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追”字上方有两点,一点朝左,一点朝右,如果都朝左,那就错错错!学生通过读顺口溜加深了记忆字形,在第二天的生字作业中,只有5个学生写错了字。

(2)读儿歌记住字形

比如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溪”字教学,学生会把“溪”右下方的“大”写成“小,”那是受熟字“紧”和“系”影响。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读生字,接着出示儿歌:

溪水溪水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到江河去。

江水河水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到大海去。

学生朗读后,我问:“溪水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学生齐答:“大海。”我接着问:“溪水要流向大海,所以“溪”字最后的部件是?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大!”这样的设计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二天的作业中,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写错“溪”字。

2.形近字和同音字易错的教学策略

(1)以音辨形法,通过比较汉字的读音来纠正错别字

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中的“荒”字,不少同学会把“荒”和“流”的右边部分混淆,从而多加一点。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我让学生读两组词语:

慌(huāng)谎(huǎng)荒(huāng)

流(liú)琉(liú)硫(liú)

学生认读词语后,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他们很快总结出规律:慌、谎、荒的拼音有“ang”,撇折上没有一点;流、琉、硫的拼音有“iu”,竖折上有一点。就这样,通过读读比比,学生轻轻松松地区分了这两组字。

又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琴”字教学。不少学生会把“琴”下面的“今”写成“令”,而“铃”字的下面的“令’会写成“今”。在教学中,我分别出示两组词语:

琴(qín)吟(yín) 念niàn

玲(líng) 铃(líng) 岭(lǐng)

学生读后就会发现,带“今”的字拼音一般有“in”,带“令”的字拼音一般有“ing”。这样,学生通过对两组字的字音进行区分,很容易记住字形的区别,并学会运用。

(2)字形区分法,用比较字形的方法来纠正错别字

汉字中有许多是形近字,它们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却又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字形和字义的不同,从而避免写错别字。

如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中的“辨” 字,在平时的作业与练习中,学生常常对同音字“辩、辫、辨”不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扩词,“辩”的组词有:争辩、辩论、辩解。“辫”的组词有:辫子、羊角辫、麻花辫。“辨”的组词有辨别、分辨、辨认。

学生朗读词语后不难发现:“辩”字中间是言字旁,和说话有关;“辫”字中间有绞丝旁,绞丝旁和发丝有关系;“辨”字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分别。

教师在组织识字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再通过联想和比较去识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易错字的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3)动作演示区分形近字

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洒”字的教学。“洒”比“酒”少了一横,学生经常把两个字搞混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它们的部首启发了我。我先把两个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然后拿出一个盛了酒的杯子,告诉学生这是一杯酒,接着我请一位同学把酒洒在了地上,孩子们立刻明白过来:酒字有一横,酒水洒到地上了,所以“洒”没有一横。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收集学生的错别字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對每课的易错字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就能明确识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采取相对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