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问题的自主发现和解决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郭静怡
漳州市龙海区石码幼儿园 福建 漳州 363100
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在实践贯彻《指南》精神,切实做好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工作,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人以中班主题建构 “马路上”第四次大型建构活动为例,谈谈如何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寓教于问题的自主发现和解决中。
1 案例描述
幼儿在建构游戏活动“马路上”的第四次建构中,要进行第一次整合建构。把之前学过的《车》、《马路》、《树》等变成一个大型主题建构。孩子之前没有太多大型主题建构的实践经验,但是为了不给孩子一个定性的建构模式,我决定不提前发表我对《马路上》的设计看法,让孩子尝试自己尝试摸索建构思路。在这次小主题变大主题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一开始就发现建构马路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他们又会如何解决呢?我很期待地在一旁仔细地观察。
片段一:游戏开始,孩子们分别拿了自己喜欢的建构材料。这时,佳颖念叨着:“我想拼大马路,谁愿意和我一起”。这时五六个幼儿和她一起拼大马路。过了五分钟,刚刚在旁边拼插车子的胜杰,看到佳颖他们在拼长长的“东西”。也加入拼搭马路的大军。就这样,好几个小朋友都被吸引拼马路了。马路一下子多了起来,但马路上却空空的。
片段二:这时,在一旁拼车子的师豪拿着他的小汽车走过来。他把车子放在了佳颖的马路上,他发现马路上的车好少。就说:“马路上没有车,大家来拼车吧。”可是佳颖和其他小朋友还是一直沉浸在搭建马路的游戏里。看到大家都不理他,师豪跑过来和我“告状”。我就陪着师豪走近和他们说:“咦,这条马路搭得很漂亮,就是马路上的车子少了点。”孩子一听到我这么说,立马就开始拼插车子了。我乘机又问:“马路上除了可以放一些车子,还能放些什么?”这时,泽铭抢着说:“树!我在回家的路上见到过。”话音刚落,他就开始用花片拼插起小树。
片段三:半小时过后,各组的幼儿呈现了好几条马路。但还是佳颖他们的马路最丰富。我开始建议大家互相参观。在参观时就能听到幼儿在议论:“哪组的马路不漂亮,因为没有车,也没有树……”通过互相参观学习和比较。慢慢地,各条马路上开始多了汽车、树、红绿灯等事物。可是马路依旧是独立,零散的。
片段四:文展他们拼插的马路和佳颖他们的马路靠得很近。他们希望让自己的马路更长一些,就一直延伸到佳颖的马路边。突然听到文展说:“喂,李佳颖!你看我们的马路和你们的马路连在一起了。”佳颖说:“是呀,我们的马路连在一起了。”高铫接着说:“我们是不是还能连到胜杰他们那边?”说完,高铫和文展就把材料继续往胜杰那边搭建。不一会儿,好几条零散的马路都连在一起了。
2 案例分析:
本人认为,幼儿在建构《马路上》中展示了如下学习品质:积极性、主动性、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合作性,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且在讨论中寻求答案,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就在本案中幼儿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习惯、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学习品质获得发展进行分析。
2.1 学习态度的形成——主动积极、敢于探究和尝试
对于幼儿学习态度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只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果。更需要让幼儿体验主动探究和积极尝试的过程。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真正地让幼儿感觉学习中的快乐。如果没有幼儿的兴趣为基础,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徒劳。
在案例中,幼儿能自主积极进行拼插。在这个过程中,由个别幼儿引发的探究,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尝试。首先,发现了马路很多但马路上比较单一,缺少车子、树和红绿灯等。幼儿通过互相交谈和分享,积极地尝试了自己的想法,建构出车子、树和红绿灯。又在兴趣的驱动下,发现马路可以相通的,最后让零散的马路变成整体。整个游戏幼儿探索主动性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2.2 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坚持、合作
《指南》中指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就是如学习中的坚持性、注意力、计划性、合作性等。通过不同个体地交流和碰撞,孩子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幼儿学会在坚持自己观点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潜意识里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就像片段二和四,孩子通过合作。不仅丰富了马路,还让马路成为四通八达的大道。合作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完成度,还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情感,让合作充满愉悦的心情。
在这次活动中。在解决问题方面,幼儿对于自己想法的坚持还是比较不足的。大多数幼儿的思路都只能人云亦云。就像片段一里大多数幼儿看到别人在搭建马路,也跟着搭建马路。失去了坚持己见的学习品质。对于学会坚持,是今后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学习品质。
2.3 学习方法的习成——观察、迁移、乐于想象
幼儿在学习中,无处不在观察。只有乐于观察的幼儿,才会不断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在发现问题时,才能更好发挥学习迁移或二次创造。就如:片段四中文展在拼搭马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到了自己的马路和佳颖的马路连在一起,虽然马路的相连是孩子无意识的举措,但最后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迁移让马路变成一个网络。
幼儿的迁移,最大方面表现在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经验的迁移。其实我们在幼儿园经常能见到。在这次活动中,如:片段二和片段三中,孩子们通过交谈马路上有什么的话题,从而搭建出树、红绿灯等事物。很好地把生活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
3 对案例的反思:
3.1 问题情境创设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指南》中多次强调幼儿间的协调、合作,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促使幼儿合作。设计的问题情境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挑战,又没办法单凭一人解决问题,幼儿们就会自然而然选择合作。合作也对幼儿语言交流、人际交往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问题情境解决中应尊重幼儿特有的节奏
在问题情境设计中,教师不要忘了学习“等待”,要接受幼儿处理的方式。幼儿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如果大人过早地干预,问题将无法由孩子自己发现并解决。打击了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只能机械地跟老师的思路走,无法体会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整个活动中,我对孩子的干预还是比较少的,更多选择的是尊重孩子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