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之路何去何从
汤瑾
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 545001
摘要:每年春学期既是初中生经历中考的时间,也是高中学校举行特长生招生考试的时间。面对不同特色高中的艺术高考升学率和漫天吹嘘的优质教学成果,对于外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呈现的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而对于内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却保持着内心的一份淡定和泰然。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无论高中录取的学生专业程度如何,在经历了高一、高二阶段校内专业学习之后,高三都会到培训机构进行专业集训,这已成为很多特色高中的常态。本文就这方面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三艺术特长生;培养之路
1 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2006年至今艺术高考走进人们的生活已有十六年的光景,历经十几年的磨砺,艺术高考由朦胧走向清晰,由不规范走向规范逐渐趋向成熟,同时也成为众多文化成绩平庸,艺术特长较好的考生实现大学梦想的另一条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中榜者的喜悦,也有落榜者的懊恼,但更应有从教者的反思。随着艺术高考的常态化,艺术高考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更加成为高中学校招生办学的香饽饽。学校的办学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办学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和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众多学校纷纷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艺术高考成为特色高中办学和获取升学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校的艺术高考升学率真的从头到尾全部都是由本校教师培养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很多学校的艺术特长生都是高一、高二阶段在校内学习文化与专业,高三将到不同的培训机构或高校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集训,甚至有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一直跟着外校或高校教师学习,形成了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高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借助培训机构与高校教师的培养,提高本校艺术特长生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有人称此举为:“借力打力”。这一培养模式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学生和专业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权利,但却对经济较困难的学生造成很大的障碍,因为在某些高中学校高三已不开设专业课,这对于无法外出参加培训的学生来说将处于无奈和尴尬的境地。
每年的招生季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通过各校的招生简章、社会上老百姓的口碑以及根据自己孩子中考成绩的具体情况,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和报考,其中招生简章成为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涵盖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每年艺术高考优质教学成果的大幅宣传,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报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和家长给予学校的可信度。但是有的特色高中专业教师却在录取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堂专业课上,不仅不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反而要求学生做好高一、高二在校内学习专业,高三全部都要去培训机构进行集训的思想准备,这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马上感到不知所措,纷纷提出:“为什么第一节课就说这个事?当时在招生简章中也没有提到啊?为什么高三一定要去培训机构学习?而不是在校内学习?”、“如果不去,行不行?”等疑问,然而得到专业教师的回答是:“如果不去培训机构,就会考不好或考不上”一类的回答。这不得不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招生简章宣传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起了疑问:“是不是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学校的教学水平高?”、“如果学校的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到高考,为什么还要办这样的特色班呢?”但由于已经被学校录取,且碍于是专业教师提出,学生和家长担心如果不去,会被穿小鞋,因此尽管内心再不情愿也不得不答应。此时的学生和家长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甚至于有的学校在高二下学期打着让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的旗号,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后专门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和家长进行选择。实际上在校内有的专业在高三阶段已不安排专业课教学,逼着学生不得不外出选择培训机构集训,此时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已失去应有的理解和信任,取而代之则是学生和家长的愤怒与无奈,以至于当某些学校为了扩大艺术生生源,在已录取的高一年级文化生中动员扩招时,马上遭到部分家长借口家中无经济能力承担高三到培训机构集训的高昂费用为由极力反对,这对学校的声誉和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艺术高考结束后,学校将所取得的艺术高考成绩全部纳入本校囊中,将培训机构、外校和高校教师的付出撇得一干二净,这种前面“借鸡生蛋”,后面“杀鸡取卵”的做法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学生和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也不得不让步、默认,造成了目前这种虚假风气在各高中学校之间的攀比与蔓延。
2 教师的职业操守与专业水平的高低是获得学生与家长信任与尊重的最低底线。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建立。高中学生已渡过青春期,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逐渐增强,对是非善恶的分辨有自己的见解。教师无论是在教书还是育人,都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起到表率的作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尤其是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低于班主任,相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更愿意亲近专业教师,这得益于学生在专业上对专业教师的信任与依赖,如果专业教师在一开始上专业课就给学生灌输高三要到培训机构参加集训的信息,而不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就很容易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疑问:“教师是不愿意教,还是教不了?”甚至于有的教师在使用教材上,从一开始就直接使用某些培训机构的自编教材,这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默认该培训机构和隐形推荐培训机构,这对今后开展教学极其不利,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学生更会因是专业教师而敢怒不敢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已经有了高三要到培训机构集训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呈现两种状态:状态一教师方面:①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出现不思进取,教学懈怠、没有规划、永远只停留在给学生打基础的层面,教学内容没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得过且过,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高三由培训机构解决,没有承担起作为教师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②由于专业教师长时间处于教学懈怠状态,专业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例如:在音乐学科方面,某些教师在乐理学科中由于自身对调式调性知识都没弄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故意放慢教学进度,避重就轻,只要与调式调性内容相关的乐理知识一律不教,只等待培训机构来解决。甚至于说出:“我认为在高一、高二学习乐理是废的,在高三突击一下,多做题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来,简直不可理喻。在美术学科方面,某些美术教师竟然大言不惭地说出,在高三要求培训机构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培养学生。此话一出令人瞠目结舌。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不仅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相反还居高临下地寄希望于培训机构,并在获得理想成绩之后坦然地将成绩纳入自己囊中,这是怎样的为人师表?对于这种现象导致有些文化课教师纷纷提出:“文化课学生是否在高三时期也需要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高三教师可以关门大吉,回家睡觉?”的调侃。
3逐年增长的报考人数与专业、文化分数线的提升对艺术特长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
近五年来广西每年艺术特长生的报考人数与专业、文化分数线都在逐年增加,仅以音乐、美术学科为例。
通过图一、图二的对比,不难看出高校对艺术特长生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艺术特长生的高考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艺术特长生的学习专注点分为专业与文化两方面,选择艺术作为高考方向的学生,普遍专业较好、文化较弱,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艺术特长生要求做到专业、文化双平衡,学生必须付出比文化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2021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到2024年取得成效。“要为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孩子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加强统考统测,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不再盲目组织校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考试负担和经济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抱着“投机”心态想通过艺术或体育这两条路进入高校,特别是名校,已经不再是一条捷径。本次改革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范围、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本次改革明确提出,各省(区、市)要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于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以此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
4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
目前很多学校在高三年级已经不开设艺术专业课教学,不管学生是否适合,只是一味地将所有学生一律送往培训机构进行集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对学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此做法容易造成以下的一些弊端:1.学生脱离文化课学习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学习的困难。2.音乐主科教师的更换对学生主科学习造成被动。3.对培训机构办学机制的考量不到位,容易造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安全事故。
以音乐学科为例,由于音乐学科种类繁多、分科很细、专业性强等特点,不同艺术特长生又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如专业、文化、智力、能力、家庭经济等),因此针对不同艺术特长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理解与认可、社会上的尊重。随着高一、高二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学进度的逐步推进,学生的差异性日渐凸显,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保证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学习对学生进行逐类分析,在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的情况下,规划其高三冲刺高考的学习模式,使其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值。学校高三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多方面进行参考:
1.从全局考虑确保全体学生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2.从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议学校与培训机构、高校三方建构联合办学联动机制,建立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后备基地,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优秀教育资源,签订教学质量与教学安全责任制,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
3.从学生综合素质上考虑可分为三个等级:拔尖、中等、偏弱。以音乐学科为例,音乐主科专业与综合能力拔尖的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聘请高校教师进行专项指导,冲击名校。中等水平的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外地培训机构的学习。偏弱的学生建议在本地或校内进行专业与文化课的学习。从文化课的角度上建议专业中等和偏弱的学生在本地进行专业与文化课的学习,因为这类学生冲击名校的希望不大,但可以考虑在综合能力上下功夫,通过整体提高文化课和专业素养的总分,冲刺理想的综合性大学。
4.由于音乐学生的主科学习具有个性化、特殊性与持续性,不同学生的主科教师不同,课堂教学实行一对一教学,且师生之间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达成默契,因此外出参加培训机构的学生在主科学习上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原来的主科教师会面临着更换的情况,建议如果主科学习跟随原来的教师有上升进步的趋势,不要轻易更换,如呈停滞不前或下降趋势,则应尽快跟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或更换教师。
随着教育优质化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发展考虑得越来越长远,如何让艺术特长生教育走向规范化、常态化、透明化,学校的艺术教育呈现良性循环,还需各级各类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师生的共同努力。愿艺术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艺术教育之花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