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夏玉平
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217
摘要: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以大量题海战术为主,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对题目的反复实践得到知识的巩固。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题海战术的确能够提供一份助力,但也同样会造成部分学生由于繁重的课后任务而产生抵触、疲惫等问题。正因如此,双减政策指导之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那么,文章也将针对基于减负增效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路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数学;课后作业
前言
减负增效理念下,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创设更加科学且高效的课后任务,注重以生为本理念,尽可能减轻课后作业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和心理负担。那么,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借助充满趣味性的作业,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其次通过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设置,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成长,充分发挥数学课后作业的教育价值。
1 趣味作业,游戏推动主动
充满趣味性且能够有效推动轻松氛围的课后作业,更有利于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热情[1]。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基于减负增效理念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时,也可以首先通过建构趣味性作业的形式,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使小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作业的探究和学习当中。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课后作业进行实践。通过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充分满足小学生当前阶段心理发展状态,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展开数学知识深度学习。
2 合作作业,实践提升能力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却忽视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进行个体发展时容易出现,遇到瓶颈却无法快速将其解决的问题。这个情况则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以小组合作为单位的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实践当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小组合作的课后作业设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瓶颈,遇到问题时,通过他人的帮助将问题进行解决。有效转变学生由于长时间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出现,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落实减负增效理念。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四则运算学习过后,可以为学生出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讨论寻找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以这一形式有效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与此同时,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发现多种多样的思考路径,逐渐找到最优解题方式或最适合自己的解题过程,达到课后作业减负增效的重要目标。
3 生活作业,真实建立联系
时代的不断推进下,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3]。良好的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成长和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展开深度探索。而数学作为一门围绕在我们日常中方方面面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建构生活化课后作业,切实搭建学生真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以这一形式帮助小学生理解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数学对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其接下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且在生活化作业的牵引下,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深度探索,并落实对小学生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共同培养。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图形等知识进行学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图形进行记录,让小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又或者,通过对统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家庭中的用电量、用水量等信息进行记录,活用数学知识,巧妙搭建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落实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让课后作业呈现出相对轻松且具有实效性的状态。
4 分层作业,生本提高质量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其自身成长环境等多方因素的不同,其学习时所展现出来的效率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性。传统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作业设置不够科学,无法有效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想要充分落实减负增效理念,推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索和巩固,也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基于分层教学理念,对课后作业展开优化设计。首先,对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再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最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分层任务。以这一形式贴合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后作业不会因为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而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发挥课后作业的教育价值,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例如: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其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并以当天学过的基础题型为主要依托,将题目进行简单变换,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而面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需要推动其思维发展,引导其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度探索。那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部分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或思维发散的问题,在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牵引下,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并让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体会到成就感,逐渐激发学生对课后作业的自主探究热情。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使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便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和减负增效原则。通过趣味作业、合作作业、生活作业等多种形式,切实转变传统单纯的题海战术设置策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切实起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作用,推动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使其真正通过课后作业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丽娟.“互联网+”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0(08):93-96.
[2] 彭玉柱.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9(01):132.
[3] 袁艳光.浅谈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7(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