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利用实物操作活动提升低年级学生加减法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者

周梦柯

平顶山市第五十六中学

引言:

加减法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起点。然而,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实物操作活动以其具体直观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感知和理解数学的桥梁。如何有效运用实物操作促进学生加减法的理解,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践探索,旨在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低年级学生加减法理解困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年级学生在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普遍面临理解障碍,导致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加减法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概念难以形象化理解,进而影响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数学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缺乏具体操作体验往往使抽象概念难以内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依赖口头讲解和书面练习,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加减法本质的深刻理解。

当前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往往表现出机械记忆运算步骤的现象,缺乏对运算意义的真正理解。此类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未能充分利用具体操作活动来支持学生的概念建构,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偏向具体形象阶段,利用实物操作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理解数的增减关系,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实物操作活动的开展受限于教学资源和教师能力,很多教师缺乏有效整合实物操作的教学设计,无法形成系统且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限制了加减法教学效果的提升。

此外,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的差异也加剧了加减法理解的困难。一些学生因缺乏有效的操作体验,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认知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缺少实物操作的教学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降低了其主动探究和深层理解的机会。综合来看,低年级学生加减法理解难题的根源在于教学中缺乏以实物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亟需从教学设计和实践角度加以改进。

二、实物操作活动在加减法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策略

实物操作活动在低年级加减法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具和实物材料,如计数棒、小积木、拼图等,学生能够通过触摸、操作和观察,直观地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基本原理。这种具体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从而为数学概念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设计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与目标导向的结合,确保实物操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操作,而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组合和拆分等操作,帮助他们理解数量关系和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科学设置操作步骤,合理控制活动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挑战中实现认知突破。设计环节强调活动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先通过具体实物完成简单的加减任务,再逐步引入符号表示和口头表达,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迁移。教师应充分利用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操作经验和思考过程,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数学语言和思维的形成。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开展分层辅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支持和引导,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应用实物操作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加减法概念的掌握,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减少了学生对抽象运算的恐惧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实物操作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依据,有助于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深度。今后,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实物操作的形式与内容,将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创新与优化,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实践效果评价与教学策略的优化建议

实践效果评价与教学策略的优化建议是衡量实物操作活动在提升低年级学生加减法理解能力中实际成效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观察、测验成绩以及学生反馈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实物操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加减法基本概念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直观感知数量的变化,形成具体的数学思维模式,减少了抽象数字带来的理解障碍。数据统计显示,参与实物操作教学的学生在加减法运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上均有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也明显增强。这些积极的反馈表明实物操作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其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从而为后续复杂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依赖教师指导,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导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所限制。此外,实物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不足,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操作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设计在个别环节缺乏灵活性,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适应性不强,未能完全体现个性化教学理念。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教学资源的配备和更新,丰富实物操作的种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提升引导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多样化的操作尝试和思维探索。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更加注重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操作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未来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实物操作与数字化教学工具相结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动融合。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学生操作过程,及时给予个性化反馈,有效提升教学精准度。同时,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对实物操作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此外,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和学生学习状况跟踪,形成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只有在持续实践与科学反思的基础上,实物操作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低年级数学加减法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结语:

实物操作活动在提升低年级学生加减法理解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设计不完善和资源有限等挑战,但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加强教师培训,丰富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应持续推进实物操作活动的创新与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更多活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 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18, 37(10): 40-44.

[2] 赵明 .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实物操作活动设计与实施 [J]. 教育观察 , 2022, 41(6): 33-36.

[3] 孙婷 . 数学教学中实物操作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J]. 教师进修学院学报 , 2020, 29(4):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