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角下抗美援朝史实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徐匡越
湘潭大学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5
一、引言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历史叙事的重要节点,其精神内核的当代传承面临媒介形态迭代与代际认知变迁的双重挑战。传统历史教育依赖文本与影像的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满足数字原住民对“沉浸参与”与“意义共创”的认知需求。
二、理论框架:元宇宙的历史叙事重构机制
元宇宙技术对于抗美援朝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助于强化在元宇宙社区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和交互式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运用元宇宙社交网络社区架构传播红色文化中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思想多元多变环境中跃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1、媒介哲学视角下的时空解构
元宇宙通过“空间再生产”突破了物理世界的叙事边界。曾国屏提出的“三元空间理论”指出,人类社会正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向智能空间跃迁。抗美援朝史实的元宇宙转化,本质是在智能空间中构建“历史平行宇宙”,使上甘岭、长津湖等地理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记忆场域”。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地理复现,而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历史情境的拓扑重构”,使参与者获得具身化的历史在场感。
2、数字人文理论中的记忆再生产
中国学者提出的“数字记忆理论”强调,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集体记忆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元宇宙通过用户生成内容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协同,将抗美援朝史实转化为“可编辑的记忆文本”。例如,志愿军口述史的虚拟化身交互、战役推演的动态模拟等功能,使得历史记忆从“权威阐释”转向“参与式建构”。同时陈昌凤也提出了“算法时代历史传播的共情转向”,即通过情感化叙事激活年轻群体的价值认同,由此证明了转化的可行性。
3、技术伦理维度的价值规约
元宇宙的历史重构需遵循“技术向善”原则。欧阳友权在《数字人文的伦理向度》中指出,数字技术的历史应用必须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承诺”。抗美援朝史实的元宇宙转化,需建立“双轨制伦理框架”:一方面允许创意性表达,如用国潮美学重构历史场景;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存证与智能合约,确保核心史实的不可篡改性,防范历史虚无主义风险。
三、文化逻辑:从集体记忆到数字共情的转化路径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元宇宙中的真实体验,让参与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使得文化永恒传承,增加了人民爱国主义自信。
1、集体记忆的具象化编码
在元宇宙中,抗美援朝精神可通过“符号 - 场景 - 行为”的三重编码实现具象转化。比如符号层中将冰雕连、黄继光堵枪眼等标志性事件转化为数字图腾,通过NFT 技术实现文化符号的数字化确权;场景层中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精度历史情境”,如还原零下40℃的长津湖战场环境,通过体感设备传递生理记忆;行为层中设计“历史任务链”,如模拟志愿军战士的战术决策过程,使参与者在交互中理解“钢少气多”的精神实质。
这种转化机制通过数字空间的地理重构激活集体记忆的地缘认同,提供的双重沉浸体验,让学习者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还能在无尽的虚拟空间中体验红色革命故事的情景和过程,从而用生动的自主感受代替简单的知识点复制,让伟大的红色精神文明浸润学习者的心灵。
2、青年亚文化的叙事融合
我们需构建“严肃历史与创意表达”的平衡机制。例如进行国潮化转译,将“抗美援朝精神”与敦煌飞天、三星堆青铜器等传统美学符号融合,开发数字文创产品;也可以进行游戏化叙事,参考《觉醒年代》的青春化表达策略,设计历史推演类游戏模块,允许用户探索不同战略选择的历史后果;最后进行社群化传播,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数字英烈纪念馆”,支持用户通过虚拟献花、留言墙互动等方式形成记忆共同体。
四、技术实现:虚实融合的创新架构
元宇宙的发展使平台合作更加频繁,增加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将各平台收集的讲话内容、口述采访视频等相关史料结合在一起,虚实结合,打破内容粘合,共同建造一个庞大的抗美援朝红色资源社区,有助于参与者更好更充实地了解到抗美援朝的全部信息。同时,增加了传播途径,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路径,从曾经单方面的纸质、视频材料,逐渐拓展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更好的融入场景,增加他们真切的感受。
1、数字孪生技术的场景重构
如今,基于中国工程院提出的“五维模型”(物理实体、虚拟模型、数据连接、服务系统、孪生交互),可构建抗美援朝战场的数字孪生体系,元宇宙所依赖的各项技术间呈现木桶效应,即元宇宙能够实现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那块“短板”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目前来说,各项技术只是满足初期元宇宙的发展需要:5G 已实现大范围覆盖,并且其延时性较低,可初步容纳目前元宇宙用户规模;UGC 内容、3D 引擎以及算力等支撑技术及内容可实现元宇宙的初级要求,并可随着元宇宙的发展而不断演进;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已达到元宇宙的基础要求,但仍需优化,长远来看是否作为进入元宇宙的主要入口仍是未知数;区块链稳步发展,不断拓宽下游应用场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下一步将受到地域性政策法制的规范和监管。目前技术不断优化,利用元宇宙对抗美援朝口述史实的创造性转化指日可待。
2、区块链技术的记忆确权
元宇宙的发展使平台合作更加频繁,增加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将各平台收集的讲话内容、口述采访视频等相关史料结合在一起,虚实结合,打破内容粘合,共同建造一个庞大的抗美援朝红色资源社区,有助于参与者更好更充实地了解到抗美援朝的全部信息。同时,增加了传播途径,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路径,从曾经单方面的纸质、视频材料,逐渐拓展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更好的融入场景,增加他们真切的感受。
3、人工智能的叙事辅助
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抗美援朝历史语义网络”,将人物、事件、地理等要素进行关联分析。当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触发特定事件(如松骨峰阻击战),系统自动推送多维度的历史语境信息,实现从“场景体验”到“意义认知”的升华。
五、伦理风险与规制路径
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元宇宙的形成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这也面临着一个严肃的挑战:人类需要思考新技术带来了的各种风险与问题。元宇宙的特殊性在于它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因而元宇宙想要回答正当性,必须进行各种层面的考量。
1、技术风险
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元宇宙的形成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这也面临着一个严肃的挑战:人类需要思考新技术带来了的各种风险与问题。元宇宙的特殊性在于它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因而元宇宙想要回答正当性,必须进行各种层面的考量。
首先元宇宙是基于算法而形成的一种数字社会,可能导致“无处不在的监视”。无论人们如何行动,都会在元宇宙中留下浏览的痕迹,更何况在具有元宇宙社会的未来,为确定身份,所使用的流程将会更加复杂,将有且不限于眼瞳、虹膜、指纹、DNA 信息链等。因此,人们的隐私权会受到威胁,这种威胁将从信息世界直接联系到物理世界,对元宇宙使用者本身产生不可控的威胁。
同时,元宇宙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抛弃了部分群体,他可能本身存在一些隐蔽的不平等的关系,现在所构想的技术框架,大多是基于健全人进行屏幕互动和佩戴设施进行操作,像老龄化群体首先面临的就是机体的老龄化和感知功能的老龄化,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入元宇宙,同时像进入元宇宙是需要配的外部设备,这对于一些不具有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的人来说,他们不断被边缘化,这实际上便有着不平等的关系,是技术的弊端。
2、成瘾风险
在元宇宙的社会形成之中,我们大多采用如 VR、脑电波接入等方式进行第一视角,直观地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这使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更具有沉浸性,但凡事物极必反,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我们对元宇宙网络社区上瘾的可能,元宇宙社区最终会变成一座新的“牢笼”,使人们失去了自我约束力。
同时,元宇宙社区具有超强的模拟性,在物质世界中,人们所具有的身高、肤色、样貌、体重,甚至是性格,都在元宇宙社会中得到了复制,这相当于将现实社会搬迁到了数字社会中,若长久沉溺,会难以分辨出哪个才是真实,人们的生命、意识乃至心理状态本身都被数字化,使人与现实社会完全脱离。
3、虚拟侵害版权
元宇宙技术是一种由于许多通用设备、标准和协议构建的数字世界,这不仅对于技术有较高要求,更涉及到了不同领域的版权问题,从而产生了知识版权的保护风险。要想让红色资源在元宇宙社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更长久的生存活力,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使用者的再创造,通过集思广益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红色文化。但是在元宇宙中,广泛的传播使盗版变得越来越难以防范和打击,侵权主要表现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数字媒体作品,这使创作者可能会失去创作的动力,因此对版权的保护问题应得到重视。
其次,元宇宙社会是一个虚拟数据社会,绝大部分事物都可以通过网络虚拟进行模仿塑造,因此,在对于抗美援朝红色文化传播的真实性方面,需要得到更好的考究。在元宇宙中,我们要想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更真实的平台,让人们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当时战场的危机、磨砺与激情,我们需要更精确地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更多资源的收纳以及口述的考究,使抗美援朝文化的真实性得到保障,做到不曲解,不隐瞒。但同时,对于再创作品,这一点却变得难以规范,不同于平台原始资料,再创作品大多是经过创作者的联想,创造出更具有美感、戏剧性的成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因而作品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把控,可能存在对历史的曲解与误会。
六、结论与建议
元宇宙为抗美援朝史实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技术赋能 - 文化创新 - 价值传承”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建构上成立跨学科研究联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记忆理论体系;技术上实施“红色记忆数字孪生”国家专项,突破高精度历史场景建模技术瓶颈;伦理中建立技术应用的正负面清单制度。唯有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历史本体论承诺,方能使元宇宙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字精神高地”。
参考文献:
[1] 彭兰 . 新媒体用户研究 : 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2] 曾国屏 . 从“网络空间”到“智能空间”:人类生存空间的三重变革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34(5), 3-8.
[3] 冯惠玲 . 数字记忆 : 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46(3):4-16. DOI:10.13530/j.cnki.jlis.2020019.
[4] 陈昌凤 . 共情传播:算法时代的历史叙事重构 . 新闻与写作 ,2021.(3), 68-72.
[5] 欧阳友权. 数字人文的伦理向度.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36(1), 1-7.
[6] 邵培仁 .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 商务印书馆 ..2017
[7] 胡正荣 . 传播学概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
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元宇宙时空下抗美援朝口述史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53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