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球物理方法的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技术研究

作者

孔阳

枣庄市土地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枣庄市 27700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水资源供需问题逐渐凸显。我国地下水开采量长期处于高位,北方部分区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地下水漏斗区,如华北平原漏斗区面积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准确了解地下水赋存特征,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地下水赋存特征涵盖多个方面,其勘查的精准程度,会在供水井选址、水资源评估以及污染治理等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地下水管理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开展地下水勘查技术创新,并推广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等先进技术。在此政策导向下,深入研究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中的应用,对优化水资源勘探工作、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1 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的核心地球物理方法

1.1 电法勘探:基于介质电阻率差异的含水层识别

电法作为地下水勘查最常用的方法(占比超 60% ),其核心原理是向地下通入电流,测量地表电位分布并计算视电阻率(ρₛ),利用水与岩石的电阻率差异(饱水岩层 ,干岩层 )推断含水层分布,主要包含直流电阻率法与激发极化法。其中,高密度电阻率法作为直流电阻率法的主要类型,借助多电极阵列(如温纳装置、偶极 - 偶极装置)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可形成二维 / 三维电阻率剖面,具有高分辨率(电极间距 5-20m ,垂向探测深度 50-200m ,能识别 ⩾2m 的含水层,某松散岩区勘查误差 ⩽3% )、可判断富水性(视电阻率 10-50Ω ・m 时富水性强,某干旱区据此圈定区域出水量达 50-80m3/h )以及适用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不适用于矿化度 >10g/L 情况)等特点。激发极化法(IP 法)则针对地下水与岩土的极化特性差异(含水岩层极化率 η=2%-8% ,干岩层 η=0.5%-2% ),通过测量极化率辅助识别含水层,特别适用于低阻覆盖区(如在黄土区某勘查中,通过极化率高值区(η>4% )定位含水层,成井率提升至 90% )和地下水污染探测(污染水体极化率高 30%-50% ,某工业区据此识别污染晕,吻合度达 85% )。

1.2 电磁法勘探:深穿透与动态监测优势

电磁法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测量地下介质感应电流形成的二次磁场来反演电导率分布,适用于中深层地下水与复杂地形勘查,主要包含时间域电磁法(TEM)与音频大地电磁法(AMT) ) 其中,TEM 通过发射脉冲磁场并测量磁场消失后的二次场衰减曲线,具备深穿透能力(探测深度 200-1000m ,如某有色金属矿区在 500m 深度圈定裂隙含水层)、抗干扰性强(在城市周边等区域精度优于电阻率法,城郊勘查误差仅 2m )以及可动态监测(如灌区监测显示灌溉期地下水位与电导率变化关联)等优势;AMT 利用 1-10000Hz 天然音频电磁场,探测深度 50-500m ,常用于岩溶区勘查(如西南岩溶区定位地下暗河准确率达92%)和地热资源关联勘查(如温泉区 200m 深度识别高导异常带获高温热水)。

1.3 重力与磁法:区域水文地质结构宏观勘查

重力法和磁法是适用于区域尺度( 100-1000km2 )水文地质结构勘查的两种地球物理方法。重力法基于地下介质密度差异(含水岩层密度 2.0-2.3g/cm3 ,干岩层 2.5-2.8g/cm3 ),通过重力异常圈定沉积盆地(低密度区)、断裂带(密度界面突变),例如某平原区重力勘查显示,重力低异常区( Δg=-5--10mGal )对应孔隙含水层分布区,与钻孔揭露的含水层范围吻合度达 80% ;磁法则基于磁性差异,辅助识别基岩岩性(如花岗岩磁性强,砂岩磁性弱),间接推断含水层分布,某山区磁法测量发现,磁异常低值区( ΔT=50-100nT )对应砂岩裂隙含水层,成井率较随机钻探提升 40% 。

1.4 地震勘探法:含水层渗透性与厚度精准测量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如炸药、震源车),测量波速( Δvp )与反射特征,利用饱水岩层与干岩层的波速差异(含水砂岩 vp=2000- 2500m/s ,干砂岩 vp=2800-3500m/s )进行勘查。在实际应用中,其作用显著:一方面,地震反射剖面垂向分辨率达 1-2m ,可清晰显示含水层顶底板界面,如在某三角洲地区地震勘查精准划分出厚度为 8-15m 的含水层,误差 ⩽2% ,实现对含水层厚度的精确测量;另一方面,地震波衰减系数(α)与岩层渗透性正相关, ∝ 值高区( >0.5dB/m )对应高渗透含水层,在某河道附近勘查中, ∝ 高值区钻孔渗透系数 K=10-50m/d ,为农业灌溉井选址提供依据。然而,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其成本高昂,单公里成本达5-10万元,且受地表条件限制,在山区、建筑群难以施工,因此多用于重点供水水源地详查。

2 优化策略

2.1 多方法深度融合与参数协同反演

在勘查地下水赋存特征时,可通过方法组合优化与多参数协同反演提升勘查效果。在方法组合优化方面,依据勘查目标采用“主方法 + 辅助方法”的模式,例如松散岩区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 +IP 法”,岩溶区使用“ AMT+ 地震勘探”,复杂地层采用“TEM+ 重力法”,某黄土区经此组合使含水层识别准确率从 70% 跃升至 92% ;多参数协同反演则是将电阻率、极化率、电导率、波速等参数整合进统一反演模型,借助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降低多解性,相关研究表明,该方式相比单一参数反演,定位误差可缩小 40%-60% 。

2.2 设备轻量化与智能化升级

便携设备研发与实时监测技术:开发重量 <10kg 的轻量化电法仪及无人机搭载电磁传感器,大幅提升山区勘查效率,可达 5-8km/ 天,例如某山区运用无人机电磁系统,3 天便完成 20km2 勘查,较传统方法工期缩短 80% 。同时,布设包含电阻率传感器、电磁探头等的固定地球物理监测站,数据通过 4G/5G 传输至云端平台,如某水源地监测站实现水位变化实时预警,误差 ⩽0.5m ,响应时间从24 小时锐减至1 小时。

2.3 结合新兴技术提升勘查效能

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方面,地球物理 +GIS/ 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识别地表水体、植被异常(作为地下水出露的指示标志),并借助 GIS 叠加地质、地形数据,精准划定勘查重点区域,在某干旱区的应用中,使勘查面积缩减 60% ,成本降低 50% ;而数值模拟耦合则将地球物理反演结果输入地下水数值模型(如 MODFLOW),有效验证含水层参数合理性,在某盆地勘查实例里,耦合模型成功将渗透系数计算误差从25% 降至 8%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更坚实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

地球物理方法以其非侵入性、大范围覆盖及相对经济的特点,在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不同方法在水文地质条件适应性上各有侧重:电法在浅层含水层识别与污染探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电磁法适用于中深层及复杂地形区域的勘查工作,重力磁法有助于开展区域地质结构的宏观分析,地震法在获取高精度含水层参数方面具备应用潜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引入智能化技术,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复杂地层干扰及数据多解性等问题。部分实践案例数据表明,采用融合方法进行含水层定位时,其误差可能控制在 5% 以内,成井率或能达到 85% 以上,成本较传统钻探方式有望降低 50%-70% 。

参考文献

[1] 刘陈龙 , 罗华国 , 王祖宽 . 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J].冶金管理 ,2021,(15):80-81.

[2] 张志夫 , 王文婷 . 防水式电极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J]. 内蒙古水利 ,2020,(07):32-33.

[3] 刘辉 , 蔡洋洋 . 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J]. 科技风 ,2017,(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