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李富强
集宁师范学院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思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2018年 3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奠定了国家认同与国家统一的宪法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统一,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各民族要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团结各族人民共同面对外部压力与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涵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内涵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这个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二、乌兰察布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
(一)乌兰察布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乌兰察布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全市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前提。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二)乌兰察布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构筑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依托的需要
乌兰察布市在十四五新时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只有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才会有牢固的物质基础。但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获得感并不直接等同于认同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动力源泉。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内部凝聚力,共同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三)乌兰察布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乌兰察布市 2025 年首次评上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强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不仅能以产业的形式直接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以价值形态的形式筑牢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助于各族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进而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凝聚团结奋斗之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三、乌兰察布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乌兰察布市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5 年乌兰察布市评上全国文明后,积极在全市范围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结晶于上下五千年沉淀的心灵河床之上,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共同成长;是历史的滔滔洪流中永恒的精神高地,是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共同铸就的精神家园。
乌兰察布市同时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呼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形成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筑堤人、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呵护者、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的价值共识,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乌兰察布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 年乌兰察布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后,在全市弘扬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凝结了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共同认可的,由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文明,范式独特性的标志性符号和形象。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独一无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乌兰察布市积极开放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弘扬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三)乌兰察布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2025 年乌兰察布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后,在全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更多机会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时代同进步,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举措。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共有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5。
[3] 郝亚明 . 从五个主题词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J/OL]. 西北民族研究,2024。
[4] 本刊综合报道.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国家民委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综述 [J]. 中国民族,2022。
[5] 詹成付 . 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J]. 红旗文稿 ,2022(2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sky20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