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教—学—评" 一体化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实践研究

作者

李晓旋

淮北市太阳城学校 235000

新时代对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与教学目标脱节等,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 — 学 — 评” 一体化理念的提出,为小学英语课堂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有机整体。本研究立足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深入探讨 “教 — 学 — 评” 一体化在课堂评价中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紧扣目标,锚定教学评方向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学目标如同航船的指南针,为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指明清晰方向,是 “教 — 学 — 评” 一体化得以有效实施的核心要素。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强调,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环节,而 “教 — 学 — 评” 一体化正是基于此,将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深度交融。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目标展开,学习任务紧密贴合目标要求,更在于评价标准与目标的高度契合。通过建立三者的一致性,教师能够借助评价精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依据目标与评价标准,清晰认知学习重点与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这一策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评脱节的困境,构建起一个相互关联、动态调整的教学体系,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What can you do?》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 “学生能熟练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进行能力相关的交流” 这一核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程伊始,教师播放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校园才艺展示动画视频。视频里,小动物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有的说 “I cansing.”,有的说 “I can dance.”,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地引入了教学内容。随后,教师详细讲解了重点句型 “What canyou do?”和“I can...”,以及相关的动词词汇,如 sing、dance、draw、swim、run 等,通过领读、跟读、快速认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在知识巩固环节,教师组织了一场热闹非凡的 “班级才艺秀” 角色扮演活动。将教室的一角布置成简易的“舞台”,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扮演展示者、提问者或者评委。展示者站到 “舞台” 上,等待他人的询问;提问者可以向展示者抛出 “What can you do?” 的问题;评委则负责倾听并给予简单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手持记录表格,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观察与评价。对于语言表达准确性,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句型和词汇,比如是否把“I can swim.”说成“I can swimming.”;流利度方面,留意学生表达是否自然流畅,有没有明显的卡顿或长时间的停顿;而在灵活运用句型交流上,着重看学生能否根据实际情境做出合理回应,比如当别人问 “Whatcan you do?” 时,能否准确说出自己会做的事情,或者当展示者说完后,提问者能否进行进一步的简单互动。

二、多元参与,构建互评共学场域

多元参与的评价模式扎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此模式下,学生、教师、同伴共同构成课堂评价的多元主体,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的局限。学生自评是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深度反思,通过回顾学习方法、知识掌握情况,增强元认知能力;同伴互评则基于相似的认知水平,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碰撞思维火花,发现自身不足,借鉴他人长处;教师作为专业引导者,在评价中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多方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持续互动,形成充满活力的动态学习共同体,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从多个视角审视学习成果,使课堂评价更全面、客观,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Unit 3“What would you like?”的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掌握食物类单词和句型后,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制作 “美食推荐海报” 活动。当各小组完成海报制作,评价环节正式拉开帷幕。首先进入自评阶段,学生们对照制作要求,认真反思自己在资料收集、绘画设计、英语撰写等环节的表现。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在单词书写时不够工整,有的意识到介绍美食时句型运用过于单一。紧接着是小组间互评,各小组代表手持评价表,从海报的创意设计、内容完整性、英语表达准确性等维度进行点评。在互评过程中,小组 B 的海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版面设计获得一致好评,但其他小组也指出海报上 “hamburger” 一词拼写错误,且对美食的英语介绍过于简略。小组 B 成员认真记录下这些建议,并虚心向其他小组请教如何丰富表达。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肯定了各小组的创意与努力,还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句型的灵活运用不足,进行详细讲解与示范。在这样多元参与的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 — 学 — 评” 一体化在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紧扣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方向统一;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了互评共学的良好场域。这些实践策略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三者脱节的困境,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课堂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对 “教 — 学 — 评”一体化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不断优化课堂评价策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这一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小学英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书艳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实施探讨 [J]. 校园英语 ,2024,(20):106-108.

[2] 齐建军 . 探寻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策略 [J]. 小学教学设计 ,2022,(1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