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原创性贡献

作者

孙雨晴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新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一条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内容,这给世界其它渴望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独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一)人口规模巨大,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适应文化现代化的时代需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诉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民本思想源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人民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处在中心地位,只有把人民放在中心,放在重要地位,这个国家才会安宁。在新时代,我们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让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了现代化社会,我们必须遵循这一现实基础,坚持稳中求进,力求让每一个中国人享受现代化成果。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从实处着手,在社会建设各个方面都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是物质富足、精神康健和制度完善。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贫弱更不是社会主义。[2] 不同于西方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过分重视物质财富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的,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必须两手抓、两手都必须硬。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使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也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即让人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同时富足起来。提高民族“硬实力”与“软实力”,使“两个文明”的成就惠及所有人,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和共享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人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各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导致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成本。中国式的现代化则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要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现代化道路,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对环境的覆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所蕴涵的“天人合一”、“民胞物和”、“天时”等理念,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生态观和道德观的重要表现,与我国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些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对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把它同现代的生态文明的实践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行各项社会建设以此不断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具备了共同富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即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成绩斐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上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同行、开拓进取,共同创造了灿烂丰硕的文明成果,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强大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时刻记着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走上了一条腥风血雨的现代化崛起之路,中国在他们现代化过程中也被列强侵略。我们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决不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将自己的痛苦强加在他国身上。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对和平与发展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独木难成林,只有坚持和平共赢的理念,才能继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逆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依然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传统友好国家到更多合作伙伴,从周边到全球,从双边关系到多边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日益落地生根,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中国的倡议中,力求全世界共创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

(一)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所遭遇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既要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也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甚至“被危机”“被病毒”。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在危机中发展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要着眼于全球发展的各种难题,着力解决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的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从世界现代化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新的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新方向,用我们自身鲜活的实例为他们提供前方的明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二)提供和平发展的道路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宣扬的冲突意识和敌意面前,中国并未表现出任何妥协和软弱,中国始终秉持合作精神,经过不懈努力,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有利于和平发展的环境,而且还为全球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逐渐消失,全球变成了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和地区存在的不同差异,在此时必须合作团结,形成命运共同体,方可应对国际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传统和现代可以相互融合,现代化发展路径并非西方发展的惟一之路,从而为想要实现现代化而又想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也将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内涵。这各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的文明进程也在向前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一种崇尚公平、和平、发展、和谐、绿色的文明,能够引导人类文明走向更为良性的发展,这无疑更能满足全球民众的普遍需要,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2 日 .

[2] 刘纪兴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与实践逻辑 [J]. 社会科学动态 ,2023(10):26-37.

[3] 任薏如, 郭战伟.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J]. 农村·农业·农民 (A 版 ),2023(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