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脉承艺·劳育融创·童蒙养正

作者

熊桂林

武汉市洪山区铁机幼儿园和雅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据统计,传统技艺类非遗占国家级非遗项目的 14% (约 216 项),如何让缠花、榫卯、古法造纸等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命题。幼儿作为文化传承的未来主体,其启蒙阶段的非遗浸润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具有战略意义。

(二)劳动教育的创新需求

教育部《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 “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但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内容单一、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将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劳动教育,既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又能通过技艺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实现 “以劳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育融合。

(三)幼儿发展的启蒙需要

3-6 岁幼儿正处于动作发展、认知建构与文化认同的关键期。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手工操作、美学原理与生活智慧,契合幼儿 “做中学、玩中学” 的认知特点。如小班幼儿通过拓印、泥塑感知材料特性;中班幼儿可进阶至编织、扎制迷你风筝骨架等半结构化活动,在穿编经纬线的手部精细动作中理解 “经纬有序” 的传统工艺逻辑;大班幼儿尝试榫卯拼接理解结构原理,这种浸润式教育能在启蒙阶段为幼儿奠定 “文化基因” 与 “劳动素养” 的双重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各种由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本研究聚焦非遗传统技艺类,因其具有可操作性与直观性,适合幼儿认知与体验。

(二)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非遗十大门类之一,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技术。基于幼儿兴趣与年龄特点,本研究筛选出缠花、古法造纸术、糖画、漆画、蜡染、榫卯等适宜幼儿操作的技艺项目,通过简化流程、改良材料,将其转化为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劳动实践内容。

(三)幼儿劳动教育

幼儿劳动教育侧重启蒙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日生活、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幼儿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中,获得劳动知识、技能、习惯、意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非遗技艺的融入,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文化传承的深层内涵。

三、理论架构与实践逻辑

(一)三层递进的教育框架

以 “传脉承艺·劳育融创·童蒙养正” 为核心理念,形成文化、教育、成长三层递进关系:文化层面(传脉承艺):守护非遗根脉,通过技艺操作实现 “传统魂、民族情” 的精神传承,如 “非遗云肩小工匠” 活动中,幼儿在缝制工序中理解服饰礼仪文化。

教育层面(劳育融创):以劳动为媒介,实现非遗与教育的创新融合,构建 “链式·浸润·赋能” 的课程模式,如古法造纸中融合科学(纤维原理)与艺术(纸张装饰)维度。

成长层面(童蒙养正):聚焦幼儿启蒙阶段的品格与能力养成,培育 “优雅聪慧” 的国韵宝贝,如通过 “萌娃庆重阳” 活动培养敬老品德。

(二)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

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形成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德:培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

智:理解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榫卯结构的力学逻辑);

体: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肢体协调能力;

美:通过图案设计、色彩搭配提升审美创造力劳:掌握传统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四、实践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立意筑基:明晰融合之 “源

1. 政策引领与文化根脉的双重驱动

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传统文化渗透学前教育,教育部劳动教育纲要强调 “发挥传统工艺育人功能”。基于此,幼儿园确立 “传脉承艺” 的实践方向:

传脉:不仅传递缠花、榫卯等具体技艺,更延续 “传统魂、民族情” 的精神基因。例如在“非遗云肩小工匠” 活动中,幼儿通过缝制云肩,理解传统服饰的文化寓意。

承艺:建立 “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实践” 理念。如 “巧手编织坊” 中,幼儿从吸管穿线到纸条编篮的进阶操作,是对草编、竹编技艺的现代转译,让非遗技艺在劳动中焕发新生。

2. 教育旨归与儿童立场的双向契合

文化传承危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能从根源上培养传承意识。如通过 “非遗小铺” 区角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了解糖画、剪纸的制作流程与文化价值。

劳动教育创新突破:针对传统劳动教育趣味性不足的问题,非遗技艺以其故事性、艺术性与操作性,提升幼儿参与度。如中班幼儿在 “蓝晒小画家” 活动中,通过感光材料制作植物剪影,既掌握劳动技能,又体验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

儿童发展需求响应:非遗技艺与劳动的融合遵循 “双向赋能” 原则 —— 非遗为劳动注入文化内涵,劳动为非遗提供实践载体。如在纸艺活动中,幼儿通过触摸不同纸张了解纸的历史变迁,在纸翻花折叠粘贴、纸编经纬穿梭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纸艺制作技巧。既锻炼手部力量与耐心,又理解 “蔡伦造纸” 的历史意义,实现动作发展与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

(二)路径探赜:架构融合之 “径”

1. 环境浸润:创设非遗主题场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通过多维度营造文化体验氛围:

公共区域:融入珍珠画、辑珠、螺钿等非遗元素,以 “一步一技艺,一码一文化” 设计,扫码即可获取技艺故事,实现环境的互动性与教育性。

专业工坊:打造非遗技艺工坊,配备图文说明、操作工具及年度更新的体验项目(如春季柳条编花环、冬季剪纸窗花),为幼儿提供系统实践空间。

班级区域:在图书角投放《非遗小百科》等绘本,在特色区开设蓝晒、扎染、簪花等 “非遗小铺”,让传统文化自然渗透日常生活。如小班幼儿在 “泥塑坊” 中模仿制作非遗面人,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

2. 课程链构:探索 “感知·体验·创生” 模式通过 “寻 — 探 — 链” 三步推进,构建多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体系:

在五大领域中 “寻” 非遗技艺:基于幼儿年龄分层设计活动 —— 小班感知拓印、泥塑,中班学习编织、蓝晒,大班挑战剪纸、榫卯。如中班 “辑珠项链” 活动,幼儿通过穿珠、打结等操作,既锻炼手眼协调(健康领域),又感受传统饰品的图案美学(艺术领域)。

在主题活动中 “探” 技艺之要:以 “纸艺非遗劳动教育” 为例,幼儿从蔡伦造纸故事切入,触摸竹简、宣纸等不同材质(科学领域),制作纸翻花、纸编篮(艺术领域),在 “废纸再造” 中理解环保理念(社会领域),实现多领域融合。

在区域活动中 “链” 生活劳动:打造 “非遗工坊” 功能室,按 “非遗四季” 主题提供材料— 春天艾草扎染香囊,夏天漆扇制作,秋天树叶拓印,冬天毛线织围巾。结合 AR 技术,将皮影制作等复杂工艺转化为 “魔法体验”。

3. 活动赋能:依托传统节日深化劳动实践构建 “幼儿实践 + 教师示范” 双轨体系:

幼儿层面:

元旦 “祥蛇纳福”:扎染、拓印百福图;

花朝节:自制花环、投壶游戏;

植树节 “百草园” 种植:松土、播种艾草、金银花,用废旧物品结合非遗技艺装扮 “班级树”;

清明节:揉捏青团、竹篾扎风筝;

母亲节:非遗纸翻花、晕染花制作礼物;

重阳节:非遗绒花手工,传承孝道文化。

教师层面:

“雅韵演经典” 展演:教师进行螺钿镂刻、油纸伞绘染,将廉洁教育融入创作,如在伞面绘制 “青莲” 图案,寓意 “清廉”;

“兰竹映师心” 端午扇艺:教师身着宋制汉服,完成制扇骨、裱扇面等全流程,为幼儿树立劳动榜样。

(三)协同创生:突破融合之 “境”

1. 时序融通:编织自然与人文劳动网

以 “春生 — 夏长 — 秋收 — 冬藏” 为脉络,构建 “自然时序 - 文化节律 - 劳动实践”体系。如五月结合 “蚕月” 节气与端午民俗,开展 “养蚕缫丝” 劳动与 “蚕丝团扇” 非遗技艺融合活动:幼儿观察蚕宝宝生长(科学领域),用蚕茧制作装饰(艺术领域),在团扇绘画中融入端午纹样(文化传承),实现自然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有机联结。

2. 共育融通:构筑园家校社支持机制

整合社区资源:联动非遗传承人、文化馆开展培训,组织幼儿与家长参观非遗展览馆;家园协同实践:通过 “非遗亲子工作坊”,邀请家长参与缠花发饰、榫卯积木搭建等活动,如大班 “亲子古法造纸” 中,家长与幼儿共同抄纸、晾晒,增进文化认同;

社区文化反哺:通过非遗讲座、作品展示等形式,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社区建设,如幼儿园“非遗小使者” 走进社区表演,形成 “教育 — 传承 — 辐射” 的循环模式。

五、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一)阶段性成效

幼儿发展:通过非遗劳动实践,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调查显示, 92% 的大班幼儿能识别 10 种以上非遗技艺;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成长:教师从 “课程执行者” 转变为 “文化传承者与研究者”,开发出《非遗技艺融合幼儿劳动教育活动案例集》。

(二)未来展望

深化价值挖掘:系统梳理非遗技艺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发 “非遗劳动素养发展指标”,如针对 “缠花” 技艺,制定 “手部精细动作 — 色彩搭配能力 — 传统纹样认知” 的分级目标。

强化教师支持:构建 “非遗文化素养 — 教学转化能力 — 科研创新力” 的教师培养体系,通过非遗传承人驻园指导、专家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拓展理论与实践:深入探索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内在机制,形成可推广的 “课程模型 — 环境创设 — 评价体系”,为学前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培育兼具 “劳动技能” 与 “文化自信” 的 “非遗活态传承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结语:

非遗传统技艺与幼儿劳动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通过 “传脉承艺” 的文化浸润、“劳育融创” 的教育创新、“童蒙养正” 的成长培育,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与传统文化建立深层联结。洪山区铁机幼儿园和雅园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既能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又能为幼儿劳动教育注入文化灵魂,最终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的育人目标,为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筑牢基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Z].2017.

[2] 教育部。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2020.

[3] 李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 [J]. 学前教育研究,2021 (05):78-80.

[4]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