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坪乡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及田间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卢宁强
宁蒗彝族自治县跑马坪乡人民政府综合保障与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宁蒗 674302
引言
跑马坪,地处小凉山彝区腹心地带,乡政府所在地距宁蒗县成 40 公里,幅员面积 255.2 平方千米,是宁蒗县南部的交通要道,是宁蒗县通往永胜县、华坪县的必经之路。全乡下辖跑马坪村、沙力坪村、二村、羊场村4 个村委会,总人口12359 人。东与蝉战河乡接壤,南与战河镇乡为邻,西与西布河乡毗邻,北与新营盘乡交接。玉米在我乡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乡玉米面积 5872 亩、亩产 526 公斤,主要品种为会玉336、保玉 7 号、西抗 18 三个品种。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出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如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蚜虫、草地贪夜蛾等,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玉米的品质,影响其商品价值。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多依赖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结合现有的防治技术,构建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田间进行应用效果对比试验,旨在为我乡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
( 一)病害方面
大斑病是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后扩大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的大斑,潮湿时病斑产生黑色霉层。其病原菌为大斑凸脐蠕孢,适宜发病温度 20-25℃,相对湿度 90% 以上,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生,可蔓延至整个叶片导致枯黄早落。小斑病同样危害叶片,病斑较小呈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紫红色,中央黄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病原菌为玉蜀黍平脐蠕孢,适宜发病温度 26-30% ,相对湿度较高时易流行,抽雄后发病较重。锈病主要有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危害叶片,初期出现淡黄色小点,后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隆起疱斑,破裂后散出粉末状夏孢子。适宜发病温度 15-25 C ,相对湿度较高时易发生,一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严重时叶片枯黄早衰 [2] 。
虫害方面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幼虫蛀食茎秆、叶片、雄穗和果穗,造成多种危害。一年多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等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季化蛹羽化,产卵于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叶片再蛀入茎秆或果穗。温暖湿润气候利于其生长繁殖,夏玉米受害较重。玉米蚜虫主要有玉米缢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等,群集在叶片背面、嫩茎和雄穗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斑点、卷曲枯黄,还能传播病毒病。繁殖能力强,一年多代,适宜温度
,在抽雄期和灌浆期危害严重。地下害虫包括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苗期危害种子和幼苗,蛴螬取食根系和地下茎,地老虎咬食嫩茎,金针虫蛀食种子和根、茎,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春季和秋季发生较严重[1] 。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构建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需结合多种防治手段,相互配合,以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业防治是基础,通过合理措施创造不利病虫害发生的环境。选用抗病虫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措施,需根据当地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可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能降低病原菌数量,改善土壤结构。玉米收获后深耕翻土,将病残体、害虫卵和幼虫翻入深层,减少越冬基数,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合理密植可改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需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确定密度。科学施肥浇水,合理搭配营养元素,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雨后排水,增强玉米抗病虫能力。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消灭或阻止病虫害传播。灯光诱杀利用害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对玉米螟、地老虎、蚜虫等有效,可减少产卵量,在害虫发生期傍晚至凌晨开启。色板诱杀针对蚜虫等对黄色有趋性的害虫,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高度与玉米植株相当,每亩 20-30 块,定期更换,操作简单且无污染。人工捕杀适用于体型较大、数量较少的害虫,如玉米苗期清晨检查田间捕杀地老虎幼虫,玉米螟成虫发生期进行捕捉。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对环境友好。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赤眼蜂可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寄生其卵内抑制发生。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等,这些生物农药毒性低、选择性强。化学防治是重要辅助手段,病虫害严重时合理使用可快速控制蔓延。需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程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剂型、浓度和使用方法。掌握防治时期,在关键时期用药,如玉米螟在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低龄期,大斑病和小斑病在发病初期。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按说明书施药,控制次数和剂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农药延缓抗药性,施药时均匀喷洒保证效果。
三、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田间应用效果对比
为验证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设置综合防治组和传统防治组,对比分析其在病虫害防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试验设计上,设置两个处理组,综合防治组采用构建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传统防治组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每组 3 次重复,小区面积 30 平方米。试验田土壤肥力、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等条件一致,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在病虫害防治效果方面,综合防治组明显优于传统防治组。综合防治组对大斑病防治效果 85.6% ,传统组 62.3% ;小斑病综合组 82.5% ,传统组 58.7% ;玉米螟综合组 88.2% ,传统组 65.4% ;蚜虫综合组 80.3% ,传统组 55.6%⨀ 。综合组通过多种措施协同作用控制病虫害,传统组因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易导致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较差 [3]。
在玉米产量及品质方面,综合防治组表现更优。综合组小区平均产量 28.5千克,千粒重 350 克;传统组小区平均产量 22.3 千克,千粒重 320 克,综合组增产 27.8% ,差异显著。品质上,综合组籽粒蛋白质含量 9.8% ,淀粉 72.5% ,脂肪 4.2% ;传统组蛋白质 8.5% ,淀粉 68.3% ,脂肪 3.8% 。综合组因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残留影响,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改善了品质。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了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该体系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防治方法相比,对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蚜虫等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 27.8% ,千粒重提高 9.4% ,籽粒营养成分含量提升,每亩增收390 元。综上所述,该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可实现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高效防治,促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提高适用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李新海。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J]. 玉米科学,2024, 28 (2):150-156.
[2] 陈捷,张志铭, 刘惕若。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研究进展 [J]. 植物保护学报,2024, 46 (3):456-463.
[3] 赵奎军,魏松红。农业昆虫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2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