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课堂策略探讨
蔡仁标
澄迈县太平中心学校 571939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教育领域,为教学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课堂策略展开探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其他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生成多样化和生动化的教学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语文学习情境,显著提升语文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以《彩色的梦》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沉浸式创作”为核心,借助 AI 技术将诗歌的抽象意象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听体验。课堂伊始,我以问题“梦为何能‘一大把’?”引发学生猜想,随后播放AI 生成的“彩色铅笔梦境”小视频:草坪渐绿、野花绽放、森林葱郁、太阳如苹果般悬挂烟囱……动态画面瞬间点燃学生热情。在“品析梦境”环节,我聚焦语言特色,通过字源解析“聊天”“跳蹦”等词,辅以动作模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趣味性。例如,学生以手为“树枝”,模拟雪松“拉手”的场景,课堂瞬间化为生机勃勃的森林。我将学生仿写的诗句“结一个草莓般的月亮”输入 AI 绘画工具,实时生成梦幻画面;学生通过 AI 语音助手录制“紫葡萄的叮咛”,聆听自己的诗句被转化为童声朗读,成就感溢于言表。在“书写梦境”环节中,学生以“有……有……还有……”句式创作诗歌,AI 视频工具同步将文字转化为动画。一名学生写下“我的梦里有会飞的鲸鱼”,屏幕中随即出现鲸鱼穿梭云海的画面,课堂惊叹连连。本节课我通过技术赋能,让语言学习与艺术创作无缝衔接,充分体现“素养本位”与“输出为本”的教学理念。
再比如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我利用 AI 数字人模拟 “稷下学宫招徒” 的场景,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当小记者播报赛马新闻快讯、到“比赛现场”报道赛马过程、揭秘孙膑赢的策略。在 “现场报道”环节,学生分组扮演记者、田忌等角色,借助 AI 数字人示范,对着赛马对阵图讲解比赛过程;在“新闻揭秘” 时,引导学生从“知马”“识人”“变通”三个方面分析孙膑的策略,还让AI 数字人扮演孙膑和学生对话;在“新闻评论”环节,学生讨论 “谁是真正的赢家”,延伸到生活中要懂得变通的道理。整堂课以 AI 为思维脚手架,既落实语文要素,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现代价值思辨能力,体现“以生为本、技术赋能”的创新教学理念。
二、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课堂生成告别传统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豆包、即梦将学生生成内容转为直观可感的图片、视频,辅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执教《花钟》时,我巧妙运用 AI 技术突破传统教学边界。课堂伊始,一段由 AI 生成的“花卉绽放延时摄影视频”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通过动态画面直观感受“花钟”的奇妙。AI 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堂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创新引入“AI 教师”角色,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当学生提出“昙花为何在夜晚开放”等问题时,AI 教师精准、科学地进行解答,还通过智能分析捕捉学生表达的细微差异。这种“一问多答”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文表达的多样性与艺术性,真正实现了“技术为语言素养赋能”。
再比如执教《猫》一课。课堂上我引领学生品析猫“古怪”性格后,惊喜开启 AI 互动——学生大胆提问“为何用明贬实褒写猫”,屏幕中,老舍先生仿若“穿越”而来,以风趣语言答疑解惑,将“明贬实褒”的妙处娓娓道来。借助 AI 平台,抽象的写作手法褪去晦涩外衣,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与“老舍”的“对话”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精髓。随后,学生运用所学完成习作,评价量表清晰指引,让学习有迹可循。此次课堂,AI 让经典课文焕发新生,不仅拉近学生与名家的距离,更让语文学习趣味盎然、高效扎实,为教学创新注入灵动活力。
三、利用AI 工具,提升写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AI 可以提供多种写作模板和示例,帮助学生构思文章结构,提供习作的开头、中间过程和结尾的写作思路。此外, AI 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写作风格,给出个性化的修改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如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以“想象”为核心,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等方式,引导学生突破现实束缚,大胆构思新奇有趣的故事。课上我设计了“创编实践——故事工坊”这环节,先让学生独立创作:根据学案上的提示,独立思考写作框架。在小组互动展示:互相评价补充,并选取最有趣的一篇框架。最后让 AI 评价并补充不足之处。通过 AI 生成的“写作框架诊断报告”,了解作文选材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给出选材,作文运笔等点子。
再比如在《国宝大熊猫》习作课中,我以“国际熊猫节推广大使”为情境主线,引入 AI 角色“乐乐”发布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国外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大熊猫是猫吗”“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何被视为国宝”等问题,通过“删一删、合一合、串一串、润一润”四步法整合资料。课堂中,还结合《海底世界》一问一答的表达方式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筛选与写作技巧。再比如指导《看图画,写一写》,我通过习作资源包、习作 2.0 评课系统、微课等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学习搭建了有效支架。借助人物动作写具体、展开想象写丰富的写作方法,出示动词资源包,为学生完善作文铺设了细密的阶梯。同时,多次借用学生初始习作片段,在对比、点评中发现写作提升点,真正落实了“教学点从学生中来”这一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 ,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课堂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 , 教师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 , 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创新发展 , 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 ,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 . 人工智能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国论文网 .2022.
[2] 何囡囡 . 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