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特色产业韧性提升研究
卢姝霖 杨依依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321000
一、引言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 年底,全国已有 68% 的行政村实现 5G 网络覆盖,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特色产业面临的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呈现出新的演变特征。景秀村作为湖北省数字乡村试点村,其智慧柑橘产业在2023-2024 年期间投入680 万元建设数字化系统,虽遭遇历史罕见干旱与市场价格暴跌双重冲击,仍保持了 12% 的产值增长,展现出数字化赋能产业韧性的典型特征。本研究将产业韧性理论引入数字乡村研究领域,拓展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维度,通过解析景秀村智慧柑橘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韧性提升方案。
二、景秀村智慧柑橘发展背景及现状
(一)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柑橘产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柑橘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提升柑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农田环境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以及借助区块链技术追溯农产品质量,这些都是提升柑橘产业韧性的有效途径。
(二)景秀村智慧柑橘发展现状
景秀村 2020 年启动智慧柑橘建设,2023 年被纳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目前已形成基础数字化应用场景。景秀村 2000 亩核心区布设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 pH 值、含水量)、物联网杀虫灯(效率提 40% )、水肥一体化设备(节水 50% ,肥料利用率提高 70% )。2023 年冻灾期间,智能覆膜系统启动使损失控制在 5% ,较传统果园低 35 个百分点。
景秀村目前已建成田头预冷库,其贮藏能力达 500 吨,还接入了“仓储冷库共享”平台,商品转化率从 68% 升至 85% ;合作社直播团队通过抖音/TikTok 双渠道销售,2024年出口东南亚50 万斤,溢价率高达 22% 。

结合表 1 可以实现景秀村智慧柑橘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数值的监测,此外还可以获取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特色产业韧性的数值变化和动态,从而获取更适合景秀村智慧柑橘建设的方案。
(三)数字赋能产业韧性的三维模型
目前数字乡村背景下特色产业韧性可解构为三个相互作用的维度,分别为技术韧性、组织韧性和环境韧性,结合其评价指标和测量方式得到表2。

本研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互动理论,构建“数字基建-技术赋能-组织协同”的三维韧性提升框架。数字基建层聚焦 5G、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对产业感知能力的支撑;技术赋能层分析大数据、AI 等技术在决策与执行环节的应用;组织协同层考察数字化对生产组织与利益联结机制的重构,三者共同构成特色产业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
三、数字乡村建设中景秀村的韧性瓶颈
(一)数字基建运维的经济性矛盾
景秀村智能设备年均运维成本达 45 万元,占合作社年利润的 23% ,其中传感器更换、网络资费等构成主要支出。对于户均年收入 5.2 万元的小农户而言,数字化改造成本分摊压力显著,导致 38% 的老年农户仍沿用传统种植方式。
(二)数字技能与产业需求的断层
调查显示,景秀村果农中仅 11% 能熟练操作智能终端,60 岁以上农户的数字技能掌握率为零。2024 年智能灌溉系统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占比达 27% ,反映出数字素养不足已成为技术效能发挥的主要障碍。
(三)产业链数据互通的壁垒
目前景秀村的种植数据、加工企业的生产数据、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系统,形成 “数据孤岛”。2024 年因物流数据未实时共享,导致3 批次柑橘运输延误,直接损失 12 万元,凸显了产业链数据协同的不足。
四、景秀村特色产业韧性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推进技术适配性改造
开发“简易版”智能终端,将传感器操作界面简化为 3 个功能键,成本降低 60% ,同时兼容方言语音控制,已在景秀村试点推广,老年农户接受度提升至 58% 。推广“数字经纪人”制度,每个自然村培养 2-3 名技术骨干,负责设备运维与数据解读,形成本土化技术服务网络。
(二)构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实施“银龄数字赋能”计划,针对老年农户开展每周 2 次的手机应用培训,2024 年已累计培训 300 人次,其中 65% 掌握了基础的拍照巡检技能。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智慧农业专班”,定向培养兼具农业知识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首批 40 名学员已全部返乡就业。
(三)推动产业链数据互通
由政府牵头建设县域柑橘产业大数据平台,打通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数据接口,景秀村作为试点已实现与3 家深加工企业的数据共享。建立数据收益分配机制,规定平台产生的分析报告收益 15% 返还农户,激励数据共享积极性。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景秀村智慧柑橘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乡村建设中特色产业韧性提升的实现路径:数字基建通过增强系统感知能力提升抵抗力,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决策机制增强恢复力,组织协同通过重构利益联结提升适应力。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知识的融合创新,数字金融对产业韧性的支撑作用,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同时还应该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智慧农业系统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响应机制优化。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特色产业的韧性提升将从单一技术应用转向全要素数字化重构,这正是乡村产业振兴在数字时代的核心发展逻辑。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叶露,梁伟红,等.我国柑橘类“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OL].中国南方果树,1-9[2025-06-01].
[2]叶子,孙超,申智林.湖南依托特色资源延伸价值链条一村一品产业兴[J].中国食品 工业,2024,(24):34-35.
[3] 统揽大“橘”杨万大变样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杨万乡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J]. 今日民族,2025,(3): 40-43.
[4] 朱群芳,闵佳迪,郭沛瑶. 数字经济、产业韧性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12): 125-138.
[5] 张琼,李扬,李茂林,等.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7(3): 129-140.
[6] 李萍,何瑞石,刘畅.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及效应[J]. 统计与决策,2024,40(2): 11-17.
作者简介: (姓名:卢姝霖出生年:2004 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温州)作者简介: (姓名:杨依依出生年:2004 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