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实践与经验启示

作者

罗文昽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一、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湿地公园是保护生态的关键,需要合理规划。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被称为“广州绿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超大城市中心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系统规划,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城市功能的结合。本研究基于海珠湿地的建设经验,总结出的建设经验,可为全国湿地公园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二、保护理念与生态本底构建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保护性应用

海珠湿地针对广州年均降雨量大、河网密集的特点,创新性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水文循环优化:构建 "河涌 - 潮道 - 滩涂" 复合水文系统。通过疏通 39 条河涌、开挖5.4 公里新河道,形成 "滩涂缓冲区 - 坑塘蓄滞区 - 潮道净化区" 三级调蓄网络,使湿地雨洪调蓄能力提升 40%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潮汐动力影响的水文管理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从单纯的工程措施转化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保护性策略。

(二)生态本底的系统性修复

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清淤和堤岸改造,提高了水体交换效率 40% ,水质从劣 V 类改善至IV 类,部分区域达到 III 类。绿心湖区域实施了"食藻虫 - 水下森林"共生系统,构建了完整的食物链,水质透明度超过 2 米,成本比传统工艺降低 30% ,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修复。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营造

(一)鸟类生境的精准化设计

海珠湖建设了生态浮岛,利用竹子和泡沫作为基质,上面覆盖种植土和挺水植物,形成随水位变化的植被带。一年后,浮岛吸引了超过 10 种涉禽,如白鹭,并为鱼类提供产卵场所,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种浮动生境模式通过模拟自然滩涂,解决了深水区鸟类觅食问题,为水鸟提供了觅食和栖息的复合型场所。

(二)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与生态化构建

保留湿地内 200 公顷岭南垛基果林,利用 "自然落果 - 鸟类取食 - 鱼类摄食" 的物质循环链,形成兼具生产与生态功能的特色景观。同时构建 "深水区 - 浅滩 - 陆域"的梯度植被带: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净化水质,浅滩区配置芦苇、鸢尾等挺水植物,陆域边缘保留荔枝、龙眼等乡土果树,形成完整的植被生态序列。这种设计使湿地鸟类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协同机制

(一)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

将岭南垛基果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对象,保留 "基种果、塘养鱼" 的传统生产模式,通过果树认养、农耕体验等活动延续文化记忆。景观设计中融入镬耳墙、满洲窗等岭南建筑元素,定期举办龙舟、粤剧等非遗活动,使湿地成为展示岭南水乡文化的 "活态博物馆"。这种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文化认同感。

(二)社区共建的保护网络

与周边社区共建 20 公顷生态缓冲区,通过种植本土植物、设置生物通道,将湿地

与城市绿地串联成连续生态网络。缓冲区既为鸟类提供迁徙廊道,又为居民创造休闲空间,形成 "湿地 - 城市" 的过渡带。同时成立社区保护协会,举办科普讲解等活动,共创多元保护机制,有效降低了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保护管理与技术创新

(一)动态化保护管理体系

实施"五区分类"保护模式: 31.3% 的湿地保育区(271.6 公顷)限制人类活动,恢复重建区分阶段修复并逐步开放,宣教展示区设有生态栈道和科普馆,合理利用区控制游客数量,管理服务区负责生态监测和游客服务。根据鸟类迁徙季节调整开放区域,如冬季关闭核心栖息区,以平衡保护和利用。

(二)低成本技术的适应性应用

推广低维护的生态浮岛和雨水花园技术:生态浮岛成本低,无需电力,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雨水花园能蓄水1.2 万吨/公顷,可循环利用。这些技术与湿地生态系统结合,构成经济高效的保护体系,为城市湿地保护提供可行方案。

结论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理念创新、技术优化与机制完善,构建了一套适合城市化地区的湿地保护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将海绵城市理念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在实现水文调蓄功能提升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域文化传承。该实践为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证明了城市湿地可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管理,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参考文献:

[1] 陈梦芸,林广思.城市中心区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海珠湿地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10):20-25.DOI:10.19775/j.cla.2022.10.0020

[2] 温 志 亭 . 城 市 湿 地 公 园 植 物 景 观 多 样 性 营 造 策 略 [J]. 低 碳 世界,2022,12(07):94-96.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2.07.009

[3] 段丽杰,曾业翔,钟源.城市湿地修复实践与路径创新: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17(03):59-62

[4] 袁兴中,范存祥,林志斌等.垛基果林湿地恢复——岭南农业文化遗产的重生[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1,6(02):36-44.DOI:10.19478/j.cnki.2096-2347.2021.02.05

[5] 杜涛.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索——以蓬安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装饰,2016,(03):138-139.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16.03.043

[6] 周飞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湿地公园实景[J].建设科技,2018,(14):3.

[7] 罗剑.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湿地公园设计— —以龙岩市东山湿地公园为例[J].福建建材,2023,(07):36-40.

[8] 付卓群.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棕地生态修复研究——以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为例[J].居舍,2023,(16):136-139.

罗文昽, 女 汉, 广东佛山,1999 年 6 月 8 日,风景园林研究生(在读),职称 无,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