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管道工程在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的基础处理与施工

作者

董腾博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引言

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有着极大的差别,浅水位区域地下水渗会加快土体软化,传统的换填工艺成本较高,周期性较长,超长大口径管道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接口渗漏问题较为明显,在冬季雨季进行施工时,难以对质量进行控制。项目通过一系列技术应用,解决了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以及管道安装问题,希望能为同类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县城乡融合发展供水工程是陕西某市的重要民生水利项目,输水线路较长,使用DN500/DN700CWFP 管,施工时间长,需要跨越冬,雨期环境较为复杂。线路穿过多处失陷性黄土区域:某段为非饱和湿线性黄土,易浸水下沉;某段处于浅水位,湿陷和渗水都有;某段是湿陷性粘土,容易液化。项目集中于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管道工程基础处理和施工,面对极其复杂的地质问题。

2 施工难点与技术挑战

2.1 地基处理复杂性

湿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有着极大的区别。在浅水位区域,地下渗水容易造成土体软化,从而增加地基处理的难度。传统的换填工艺如水泥土,灰土垫层等,成本较高,施工周期长,无法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需要,为了解决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改进处理方案,因此需要创新工艺。

2.2 管道安装风险

超长大口径 CWFP 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接口容易发生变形从而造成渗漏。通过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层夯实,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在湿陷性和非湿陷性土层交接处,设置 3m 宽级配碎石过渡带减小刚度突变,通过使用水准仪对基础换填层进行沉降监测,控制地基沉降差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管道纵向应力的集中,确保接口的密闭性以及施工的安全性。

2.3 季节性施工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夹风积沙地质的管道施工中,雨期降水容易造成黄土层局部坍塌,冬季由于低温,使砂垫层等地基的处理材料难以压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专业的工艺。雨期施工时,对开挖的沟槽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水浸泡,通过减少安装时间以及回填间隔,控制回填土的含水量。冬季施工时,使用热水拌合砂垫层保证摊铺温度,加热橡胶密封圈,及时回填保温材料,保证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施工时的施工质量。

2.4 创新工艺应用

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点,某县城乡融合发展供水工程项目放弃水泥土等传统填充材料,使用破碎筛分后的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通过分层夯实工艺提高地基承载力。这项工艺不仅实现了对建筑垃圾资源的利用,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对于浅水位区域,项目使用钢板桩支护和明沟排水系统进行排水,保证地下水位降至沟槽底以下 0.5m,确保了沟槽开挖和基础施工的安全。形成了一个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管道基础处理流程。

3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关键技术

3.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换填工艺

在湿陷性黄土夹风积沙地质条件下的超长 CWFP 管施工中,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换填工艺对材料和施工流程有严格要求。在材料方面,再生骨料粒径和含泥量需达到一定标准,通过级配优化保证 530mm 颗粒的占比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提高压实性能。施工过程中,先清理表层松散的泥土,开挖的深度需达到设计的要求,分层铺设再生谷,每层的厚度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使用激振力 ⩾25t 的重型振动压路机压实,检测压实度达到标准后再进行铺设。换填完成后铺设一定厚度的中粗砂找平层,控制管道基础平整度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后续的管道安装提供基础。

3.2 降排水与支护协同作业

在湿陷性黄土夹风积沙地质的浅水位区域施工时,沟槽降水和边坡稳定控制是重要环节。项目使用“钢板桩支护 + 明沟排水”工艺:在沟槽两侧打入钢板桩,桩间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支护结构,并且沿沟槽底部两侧设置一个明沟排水系统,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集水井,通过水泵抽取地下水,保证水位降至沟槽底以下 0.5m,降低地下水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湿陷性黄土容易受到雨水冲刷的特点,沟槽边坡采用 1:1.51:2 的放坡系数,在坡面挂设钢筋网片后,喷射一定厚度的 C20 混凝土,形成一个刚性防护层,可以防止边坡坍塌,确保沟槽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后续管道安装的稳定性。

3.3 管道基础监测与调整

在湿陷性黄土夹风积沙地质条件下的超长 CWFP 管施工中,时刻监测和柔性基础过渡是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重要措施。施工时在基础换填层按一定间距设置沉降观测点,使用水准仪时刻监测沉降量。当单日沉降速率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停止管道安装,对基础进行检查,消除潜在风险。在湿陷性黄土和非湿陷性土层交界处设置 3m 宽级配碎石过渡带,通过利用不同粒径碎石的级配差异,减少地基刚度突变造成的应力集中问题,保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管道基础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4 施工质量控制与应用成效

4.1 质量验收标准

在湿陷性黄土夹风积沙地质条件下的超长 CWFP 管施工中,压实度和接口密封性检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再生骨料换填层使用环刀法监测压实度,通过使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在每 1000m2 中抽取 3 个样本,并对其进行检验,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 ,以保证地基承载力符合工作标准。管道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闭水试验,在 0.6MPa 的压力下,如果 30min 内渗漏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则判为合格,严格控制接口密封性。避免由于地基沉降或接口渗漏而影响管道运行,保证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4.2 技术经济效益

在该项目中,针对湿陷性黄土夹杂风积沙地层的超长 CWFP 管道施工,通过工艺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代替传统的水泥土等换填材料,降低基础成本,减少建筑垃圾外运量,实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施工过程中使用分层分段施工和降排水同步作业的方式,优化湿线性黄土段施工流程,减少施工周期,保证施工进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减少了对天然砂石的开采,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为同类型工程在成本控制,工期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

结束语

某县城乡融合发展供水工程通过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换填,降排水和支护协同等创新工艺,解决了湿陷性黄土条件下管道基础处理和施工难题。将来,对于更深层次的湿陷性黄土,可探索深层水泥搅拌桩和土工格式联合加固方法,提升地基承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为类似的地质条件下的长距离输水管道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宇 .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J]. 建材与装饰 ,2020(15):23-23+25.

[2] 王军 , 车顺利 , 鲁科伟 , 刘涛 , 刘锋 , 冯平刚 , 庞伯峰 . 高烈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TOD 项目的特殊地基处理及基础选型设计 [J]. 建筑结构 ,2024,54(22):133-138.

[3] 张勇 , 刘琛 , 牟艳祥 . 湿陷性黄土区输水隧洞盾构施工风险评估 [J].人民长江 ,2024,55(4):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