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规模化生产地区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草鲁孟
巴州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 邮编:841000
摘要:红枣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新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红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产能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红枣规模化生产地区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红枣;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引言:红枣产业作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若羌地区历史悠久,曾是中亚商旅的贸易集散地,现今以“中国的红枣之乡”著称。若羌红枣皮薄肉厚,品质上乘,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现代若羌红枣的栽培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8年首次引种。历经起步探索、缓慢发展至迅猛发展,若羌红枣产业依托独特的区位和光热资源优势,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自2001年开始种植红枣以来,种植面积已达23.38万亩,红枣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50%以上。2024年,通过测产全县干枣总产量预计 8.21万吨,较2023年干枣总产量增长10%。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主要包括灰枣、冬枣、骏枣等。然而,红枣产业机械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通过相关措施加以解决[1]。
一、红枣规模化生产地区机械化现状
(一)资金和政府支持不足
机械化生产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和配套设施、改造基础农田等。农业资金的匮乏,许多红枣种植户面临着购买高端农机设备的资金压力,无法及时实现机械化生产。尽管国家农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贷款优惠政策、农机购置补贴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民无法及时享受政府支持。
(二)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缺乏一套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对红枣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使得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红枣农机设备的选购和维护难以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比较,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和风险。此外,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对于产品质量管控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影响红枣产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2]。
(三)技术能力和设备水平不足
第一,红枣机械化生产需要掌握先进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技术,包括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许多红枣农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通过科学的方式使用和调整农机设备,限制机械化生产的效果。第二,缺乏相适应的机械设备,若羌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红枣的重要产区。尽管红枣产业在若羌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机械化收获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目前全县仍有较大比例的枣园未进行密植改造,导致枣园行间种植密度不足,通风透光状况不佳,一方面,严重影响红枣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由于行距和株距的设定,以及枣树的高大,大型收获机械难以在田间自由穿梭,直接导致机械化收获难以实施,使得红枣的收获工作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击打果枝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3]。
二、红枣规模化生产地区机械化发展对策
(一)政策引导与支持
通过增加投入和政府支持,可以促进红枣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并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政府可以增加对红枣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红枣机械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同时,鼓励银行加大对红枣农户的信贷支持,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降低他们购买农机设备的资金压力。政府还可以制定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惠利率贷款、税收减免等,以推动红枣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机械化收获的红枣品质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激发农户采用机械化收获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二)优化布局以适应机械化
在保证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行距和株距,为机械化收获设备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通过修剪枣树,控制其高度和形态,使其更加适合机械化采摘。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提升机械化收获的效率,还能优化光照和通风条件,提高红枣的品质和产量。当然,种植模式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农户的经济利益和接受程度,确保调整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针对当前红枣种植中存在的“四过”问题,即株距过密、行距过窄、定干过低、主枝(骨干枝)过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枣园疏密改造,并结合机械化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和简优化栽培。针对若羌县和且末县的枣园,提出了以下具体的疏密改造措施:(1)对于株距0.8米左右、行距2米的枣园,确定永久株行和临时株行,逐步挖除多余的株行,使枣园布局更加合理。(2)对于株距1米左右、行距2.5-3米的枣园,通过隔行隔株的方式,调整株行距,优化枣园结构。(3)对于株距1米左右、行距4米的枣园,通过隔株的方式,使株行距达到2米x4米的模式,优化枣园布局。在疏密改造的过程中,注重永久株和临时株的区分,对永久株进行提干、放枝扩冠,培养良好树形;对临时株则进行控冠、回缩,侧重结果,为永久株腾让空间。根据枣园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探索适合机械化收获设备和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升若羌县红枣产业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针对收获环节,探索适合当地种植模式的小型化、灵活化的机械化设备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小型红枣机械种类繁多,但要找到既符合工作效率要求,又能被农民接受的价格合理的机械设备并非易事。在这方面,自走式、气吸式红枣捡拾机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具有显著优点:(1)适应性强:该系列机器设计紧凑,灵活性高,能够适应狭窄行距和不同高度的枣树,在若羌县(如4×2m、6×2m、4×4m),以及且末县(如6×2m、1×4m、2×5m)现有的红枣种植模式下尤为适用,其灵活的操作性确保了即使在较为密集的种植环境中也能高效作业。(2)工作效率高:气吸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红枣捡拾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保证了果实的完好无损。这对于提高整体收获效率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红枣成熟期短、需要快速采摘的情况下。(3)成本效益好: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机械不仅在价格上相对亲民,而且维护简单,使用寿命长,降低了长期使用成本。(4)促进产业升级:引入先进且适用的机械化设备有助于推动若羌县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红枣产业向现代化迈进,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在推进红枣机械化收获的过程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是确保这一进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推广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对机械化收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增强他们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从而推动红枣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首先,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和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直观地向农户展示机械化收获的优势。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农户可以亲身体验到机械收获相较于传统手工采摘在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帮助农户了解不同型号设备的特点及适用场景,为他们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设备提供参考。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机械化收获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损失率以及提高果实品质等内容,有助于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激发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械化收获设备和技术,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涵盖设备的基本操作流程,日常保养、故障排查和简单维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户在实际应用中熟练使用设备,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政府或相关企业可以设立热线电话、在线平台等渠道,随时解答农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定期回访和巡检服务也能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前解决,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或互助小组,促进农户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共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巩固培训效果,实施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培训且表现优异的农户给予奖励,或是为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或优惠政策,调动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助于加速机械化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结语:
红枣产业作为助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若羌县作为“中国的红枣之乡”,在机械化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资金和政府支持力度、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等措施,可以推动红枣产业向着更高效率、高质量的机械化生产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超, 段爱国. 新疆兵团红枣收获机械装备试验示范与效益分析[J]. 农机科技推广, 2024, (05): 47+50.
[2]姜彦武, 陈军, 文天豪, 凡云雷, 郭俊先, 韩长杰, 马俊贵. 红枣收获机械研究综述[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3, 51 (06): 4-8.
[3]依米提·肉孜. 以机械化引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J]. 农机科技推广, 2013, (05): 40-42.
[4]王黎炜. 阿克苏红枣种植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选择与满意度分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