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分析的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成因解析及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
陈慕洁
440221198111080324
一、引言
在燃煤发电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热值差过大,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燃料成本,还可能影响锅炉的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效率。准确分析热值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于燃煤发电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多维度对热值差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二、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的多维度成因分析
2.1 煤炭采购环节
在煤炭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和合同签订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选择价格较低但质量不稳定的煤炭供应商 。在合同条款中,对煤炭质量的约定不够细致和严格,缺乏有效的质量追溯和惩罚机制。例如,合同中对煤炭的发热量、灰分、水分等指标的波动范围规定不明确,导致供应商在供货时存在一定的质量波动空间,从而影响入厂煤的实际热值。
2.2 运输与存储环节
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存在露天运输、装卸不规范等情况,容易导致煤炭的水分含量发生变化。如在雨天运输时,煤炭容易被雨水淋湿,水分增加,热值降低。在存储环节,由于煤场管理不善,堆煤方式不合理,通风条件差等原因,煤炭会发生氧化、自燃等现象,造成热值损失 。同时,不同批次、不同质量的煤炭混堆,也会导致煤炭质量不均匀,影响入炉煤的热值。火电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燃煤供应的煤源结构、矿点距离、运输方式、路况气候、环保要求、配煤掺烧等特点,燃煤运进电厂后,在煤场存储的过程中由于氧化及挥发份的析出,也会使煤的发热量降低,使入炉煤的热值低于入厂煤的热值,产生热值差。煤场管理不好或受客观因素影响,煤场倒烧不及时,也必然会加剧热值差增大。
2.3 计量环节
入厂煤和入炉煤的计量设备精度和稳定性对热值差有重要影响。部分企业的计量设备老化,缺乏定期校准和维护,导致计量数据不准确 。此外,入厂煤和入炉煤的采样方法和化验流程也可能存在差异。入厂煤采样通常在煤炭进场时进行,采样点相对集中;而入炉煤采样是在煤炭输送过程中进行,采样点分布较为分散。这种采样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所采样品不能完全代表整批煤炭的质量,从而造成热值检测数据的偏差。
2.4 掺配管理环节
科学合理的掺配是保证入炉煤质量稳定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掺配方案和有效的掺配管理手段 。没有根据锅炉的燃烧特性和入厂煤的质量情况进行合理掺配,导致入炉煤的热值波动较大,与入厂煤热值产生较大差异。同时,掺配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如掺配比例不准确、混合不均匀等问题,也会影响入炉煤的热值。
三、系统性解决方案
3.1 优化煤炭采购管理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供应商的煤炭质量、信誉、价格等因素,优先选择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煤炭质量指标及其波动范围,并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和违约惩罚条款。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煤炭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入厂煤质量符合要求。
3.2 改进运输与存储管理
优化煤炭运输方式,尽量采用封闭式运输车辆,减少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煤场管理方面,合理规划堆煤场地,采用分层压实、定期倒堆等科学的堆煤方式,改善煤场通风条件,防止煤炭氧化和自燃。对不同批次、不同质量的煤炭进行分区存放,避免混堆。同时,加强煤场的防雨、防潮措施,减少煤炭水分变化对热值的影响。
3.3 完善计量与检测体系
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统一入厂煤和入炉煤的采样方法和化验流程,采用先进的采样和检测技术,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建立计量数据追溯机制,对计量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计量数据异常问题。
3.4 加强掺配管理
根据锅炉的燃烧特性和入厂煤的质量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掺配方案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掺配模型,优化掺配比例。加强掺配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采用自动化掺配设备,确保掺配比例准确、混合均匀。同时,建立掺配效果反馈机制,根据入炉煤的燃烧情况和热值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掺配方案,提高入炉煤的质量稳定性。
四、案例分析
以某燃煤发电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实施上述系统性解决方案前,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燃料成本居高不下 。通过优化煤炭采购管理,选择优质供应商并严格合同条款,入厂煤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改进运输与存储管理后,煤炭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热值损失显著减少;完善计量与检测体系,使计量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加强掺配管理,入炉煤热值波动范围明显缩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企业的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降低了 [X]% ,燃料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五、结论
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值差的产生是由煤炭采购、运输、存储、计量以及掺配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问题共同导致的 。通过对这些环节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的优化采购管理、改进运输存储管理、完善计量与检测体系以及加强掺配管理等系统性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热值差,提高燃煤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解决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能源局 . 燃煤电厂节能降耗技术规范 [Z]. 2020.
[2] 陈学东 . 燃煤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 [J]. 中国能源 , 2021,43(8): 45 - 49.
[3] 李刚 . 浅析入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 2020(11): 88 - 91.
[4] 王红卫 . 燃煤电厂燃料管理精细化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 2022(3): 123- 125.
[5] 张志强. 基于大数据的燃煤电厂燃料管理优化研究[J]. 能源研究与利用,2021(6): 33 - 37.
[6] 赵立强 . 燃煤电厂入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分析及控制 [J]. 煤质技术 ,2020, 35(4): 78 - 82.
[7] 刘俊 . 燃煤发电企业燃料成本控制策略探讨 [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2(5): 88 - 90.
[8] 孙晓峰 . 燃煤电厂燃料管理智能化建设研究 [J]. 电力科技与环保 , 2021,37(3): 112 - 116.
[9] 周明 . 入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J]. 煤炭经济研究 ,2020, 40(7): 95 - 99.
[10] 吴伟 . 燃煤电厂燃料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能源与节能 ,2022(4): 156 -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