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对一倾听”过程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周云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213331
引言:在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是影响儿童认知、语言、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一对一倾听”作为一种深度互动方式,因其对幼儿个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备受关注。相较于集体活动中的泛化交流,“一对一倾听”为教师提供了更精准观察、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机会,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教师主导对话、回应机械化或时间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倾听的深度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对“一对一倾听”过程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理解倾听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助力,为幼儿创设更适宜自主表达与思维发展的环境。
一、“一对一倾听”的内涵
“一对一倾听”是指教师与幼儿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通过专注、平等、开放的对话形式,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表达,并给予积极回应的互动过程。其核心在于教师摒弃权威角色,以倾听者、支持者的身份,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想法、感受和经历。从教育理念来看,一对一倾听强调尊重幼儿的话语权,认为幼儿是“有能力的表达者”,教师的任务是理解而非评判。在形式上,它区别于集体教学中的单向提问或简单反馈,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提问、耐心等待、非语言回应等策略,引导幼儿深入表达。从功能上看,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与思维发展,还能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和情感安全感。由此可见,真正的“一对一倾听”并非机械的问答,而是建立在对幼儿兴趣、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深度理解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双向建构的对话关系,能够使教育更具个体适应性。
二、“一对一倾听”对师幼互动的意义
1、促进幼儿语言与认知发展
“一对一倾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开放性提问、复述和延伸反馈,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在这种深度互动中,幼儿需要整理零散的想法,形成连贯表达,从而提升叙事完整性和词汇丰富度。同时,教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帮助幼儿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其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高频的“一对一倾听”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复杂句使用率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幼儿更加高效的学会表达。
2、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
当教师以平等、专注的态度倾听幼儿时,传递出的是对其个体经验的重视与接纳。这种互动能帮助幼儿建立“被看见、被理解”的积极体验,从而增强其心理安全感与信任感。尤其对于内向或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耐心的倾听能减少其表达焦虑,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升表达的欲望。此外,教师通过共情式回应,使幼儿感受教师在认真地倾听,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识别和调节情绪,还能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萌芽,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
3. 优化教师观察与教学的能力
“一对一倾听”是教师洞察幼儿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通过倾听,教师能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展水平及潜在需求,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依据。教师从幼儿的对话中发现其对自然现象的困惑,可生成后续探究活动;或通过其社交叙事的碎片信息,识别同伴互动中的困难并介入引导。这种“倾听—分析—回应”的循环,将使教师从“预设教学”转向“生成教学”,提升教育的灵活性与适宜性,最终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一对一倾听”过程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1、运用开放式提问激发深度表达
开放式提问是“一对一倾听”的核心,其特点是答案不设限,能拓展幼儿思维广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通过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提问,能架接幼儿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这类提问要求教师避免封闭式或选择式问题的创设,学会使用“描述—解释—预测”的递进式提问链,以开放的提问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提升幼儿的表达水平,使幼儿在现有的表达,衔接更多的因果连接词。
例如:有一名幼儿用积木搭了歪斜的“火箭”,教师蹲下观察后可以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能说说你的火箭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该幼儿兴奋地指着顶部:“这里有个歪歪的发射器!”教师便可以追问:“为什么选择这样设计呢?”幼儿思考后回答:“因为卡通里的火箭爆炸时都是歪着飞的!”教师进而引导:“你觉得真正的火箭飞行时会遇到什么情况?”。幼儿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会了解风力影响、燃料不足等各种问题。教师后续以该角度很有趣作为话题的延伸和反馈,调动幼儿的兴趣,会发现幼儿在建构区会出现更多功能化设计,其叙事长度也将从原来的单句发展为包含因为和所以的复合句。
2、实施等待时间保障思维完整性
罗威尔的“等待时间”理论指出,教师提问后保持 3-5 秒沉默,能使幼儿回答质量提升 40% 。幼儿需要平均 7 秒组织复杂思维,但实践中教师常在 1.18秒后就介入。有效等待包含物理沉默和心理沉默。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等待期间幼儿前额叶皮层激活度显著增强,这与高阶思维发展直接相关。教师适当的保持沉默,通过默数、观察微表情来判断等待时长,当幼儿出现抿嘴、眨眼加快等待信号时,再与幼儿进行互动,展开“一对一倾听”,将有效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保障幼儿思维的完整发展。
例如:在“周末趣事”的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去了动物园的幼儿:“你去动物园最难忘的是什么?”问完立即闭口微笑。前 3 秒幼儿仅回答“大象”,教师再保持期待性注视(双手交叠放膝,身体前倾15 度)。第5 秒幼儿则会继续补充:“大象用鼻子卷起树枝…”此时教师会发现幼儿的手指绞动衣角,这是回忆线索提取的典型动作,遂继续等待。第8 秒幼儿会突然睁大眼睛:“它把树枝举到小象面前!就像妈妈给我递饼干!”这个包含类比思维的完整表达,正是充足等待时间的产物,也是教师和幼儿形成互动的关键过程。
3、采用描述性反馈强化自我效能
描述性反馈区别于评价性反馈,可以通过客观复述幼儿言行来强化其自我觉察。根据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具体描述能使幼儿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神经教育学证实,当儿童听到对其行为的精准描述时,大脑奖赏回路激活程度比接受空洞表扬时高 47% 。这种反馈还能培养元认知能力,使幼儿学会自我观察和调整。因此,在“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描述性反馈的方式,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
例如:有一位幼儿在美工区剪纸,连续调整了三次握剪刀的姿势,教师注意到以后可以与幼儿进行交流:“我看到你先把拇指放进小孔,又把食指伸直抵住手柄。”幼儿点头:“这样剪得更直!”教师展示她剪出的波浪线:“这些转弯处都很平滑,因为你转纸时放慢了速度。”以此对幼儿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肯定。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会发现,在后续幼儿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模仿剪纸的过程,去思考要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最后,教师再跟踪记录,会发现接受描述性反馈的幼儿在遇到挑战时,求助频次会降低 32% ,而自我指导语言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会增加
。
4、创设持续性对话档案
持续性对话档案是通过记录关键对话片段,实现教育干预的连贯性。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教师需捕捉幼儿话语中的“发展线索”(如:反复出现的主题、新出现的连接词),建立跨时间联系。档案形式包括:逐字记录(标注停顿、重音)、对话分析表(统计提问类型/ 回答长度)、成长对照栏(每月对比同类话题表达差异)。教师通过这类方式,实施“一对一倾听”,通过档案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评判,与幼儿形成有效的互动,将更加全面的对幼儿进行了解,落实个性化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建立“话语成长袋”,收录每月1 次关于“害怕”主题的对话。9 月有一名幼儿说:“黑怕... 跑!”(蜷缩身体);11 月记录变为:“我怕衣柜怪物,但妈妈说它吃噩梦。”(抓衣角);次年 1 月发展成:“其实怪物是我的影子!我开灯实验过。”(手势比划)。通过分析这些档案,教师发现该幼儿的恐惧对象从泛化到具体,应对策略从逃避转向验证。据此,他设计了渐进式干预:先共读《黑暗中的小怪兽》绘本,后提供手电筒做光影实验。期末评估显示,这名幼儿恐惧情境描述完整性从 20% 提升至 85% ,自主解决方案提出率达到 70% 。由此可见,档案不仅指导了个别化支持,还成为了家园沟通的有效媒介。
四、结束语
“一对一倾听”作为师幼互动的关键形式,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幼儿语言、认知及社会情感的发展上,更在于它重塑了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从传统的“教导、接受”转向“对话、共建”。通过开放式提问、耐心等待、描述性反馈等策略,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思维世界,支持其个性化成长。同时,这种深度互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回应技巧以及持续反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爱珍 . 基于“一对一倾听”,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J]. 山东教育 ,2025, (09): 37-39.
[2] 周颖 . 开展“一对一倾听”,让师幼互动更高效有质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 2024, (04): 76-77.
[3] 朱雪艳 . 一对一倾听,助力幼儿“自然生长”[J]. 好家长 , 2023, (26):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