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熊金才
田蓬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云南文山663416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指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将水源、水处理设施、输配水管网等系统有机整合,集中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系统。其目标是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对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水源保护措施不到位
水源是供水工程的核心,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目前不少农村地区水源点选址科学性不足,部分水源周边存在畜禽养殖、农药施用、生活污水直排等污染源,缺乏有效的隔离带和保护措施,水源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地方虽设立了水源保护区标识,但监管执行力度不够,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水源地污染事件频发。此外,部分水库、井点未建立水源巡查制度,非法取水和水源点私自变更现象也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水质安全和供水持续性。
(二)供水设施设备老化失修
集中供水工程多数建成于早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阶段,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输水管网、净水设备、水泵等设施逐渐老化,管道锈蚀、破裂、堵塞等问题频发。一些供水站点未按规定进行设备定期检修,出现故障后只能被动抢修,影响正常供水。此外,设施设计容量与实际供水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导致供水不稳、水压不足或“高峰期断水”等问题。
(三)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多由村委会或临时组建的供水站负责,运维人员多为“兼任制”或临时聘用,普遍缺乏专业技术背景和系统管理经验,难以胜任复杂的运行维护任务。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无专人管水”的现象,工程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由于培训机制缺失、岗位流动性大,管理水平难以提升,一旦出现水质异常或设备故障,难以及时判断原因和有效处置,影响供水工程稳定运行和群众用水安全。
(四)水质监测制度不健全
尽管国家对农村饮用水水质有明确监测要求,但在部分乡镇及村级供水单位中,水质监测仍流于形式。一方面,监测频次和项目不达标,部分供水站仅在项目验收或专项检查时开展一次性检测,缺乏常态化的水质监测机制。另一方面,水质检测设备配备不足,检测技术落后,无法开展余氯、浑浊度、大肠杆菌等关键指标的现场监测,导致水质异常情况不能早发现、早处理。
(五)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
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电费、设备维修费、人员工资、水质检测费等。然而,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用户缴费率低,部分村民存在“免费用水”或“低价用水”的惯性思维,不愿缴纳水费,供水单位难以收回成本;财政补贴不稳定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供水工程“有建无养”,长期依赖初始建设资金维持运行。
二、改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建议(一)加强水源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监管
水源是供水工程的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决定饮水质量。应优先强化水源地的规划与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控制范围,建立明确的土地使用边界和禁止事项。各地应完善水源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建立污染源清单,落实“源头防控”措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和畜禽粪污入侵水体。地方政府可结合河(湖)长制,设立水源地巡查员,对重点水源点进行常态化巡查。同时,鼓励在水源地周边实施生态隔离带、植被修复、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对于存在污染风险的区域,需依法采取整治措施,对违法取水、倾倒废弃物等行为进行处罚,提升全社会对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推进设备设施智能化升级与定期维护
针对当前设施老化、设备损坏频发等问题,应加快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步伐。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与农户合理缴费共同分担的方式,定期更换老旧管网、泵站、水池等关键设备,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要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供水工程中的应用。 可引入远程监控、水质在线检测、管网压力感知、漏损自动报警等智能运维系统,建立“ 的闭环管理机制,降低人工巡检成本,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对部分偏远村庄可采用 源+分散净化 远程监管”的新型供水模式,提高适应性和服务能力。此外,应建立供水设施的定期巡检与维护制度,明确责任人、频次与操作规范。
(三)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与责任追溯机制
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离不开规范的制度建设。各地应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运行管理主体及职责,建立以乡镇为基础、村级协作为支撑的供水工程管理网络。地方政府可牵头制定《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细则》,包括水价制定、服务范围、运维标准、应急处理程序等内容,实现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公开化。对于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应建立问责机制,通过巡查、考核、通报等手段,压实各级管理责任。还有,建议推动“管网到户、水表到户、费用到人”的管理方式,实现供水计量精细化、缴费透明化,提升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鼓励村集体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四)强化人员培训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应建立以乡镇水务站为平台的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配备具备电气、机械、水质处理等知识的技术骨干,统一负责辖区内各供水工程的技术指导与运维支持。应重视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适当提高供水人员报酬,保障其工作稳定性。可探索以“村聘镇管”模式组建专业队伍,统一管理、分片包干、绩效考核,避免因人员流失、岗位空缺等问题影响日常运维。应定期组织供水管理员、维修工、水质监测员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供水原理、水泵操作、水质标准、应急处置等,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
(五)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与多元化投入路径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营的基础。首先,应科学制定水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用户可接受”的原则核定水价,并实行分类计价、阶梯收费,鼓励节约用水和公平负担。对困难户、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可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费用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用水权益。其次,各级财政应将农村供水运维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设施维护、水质检测、人员培训等日常管理支出。鼓励通过项目申报、农业农村专项资金争取、公益基金资助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保障供水系统长效运转。还应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供水工程建设与运营。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PPP 模式)、委托第三方运营、共建共管等形式,吸引企业参与供水设施投资与维护,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对于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可探索“供水公司+村委+农户”多方共建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结语: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等多方面协同推进,立足长效机制建设,才能实现供水工程的高质量可持续运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冬梅.强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路径探析[J].当代农机,2025(3):80-81.
[2]牛玲芳.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经验分析[J].山西农经,2021(10):162-163.
[3]宋卫军.分析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问题及相关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