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凌志峰

身份证号码:362432198904211015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攀升,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保障建筑使用功能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与建筑运行安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问题频发,导致管道渗漏、排水不畅、设备故障等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工程交付使用,还带来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1.1 施工技术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指在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施工技术活动及技术工作相关的各种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过程。其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有效实施,保障工程质量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同时提升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涵盖多个关键层面。在施工前,需完成技术方案的编制与审核,结合工程特点与现场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标准,如管道安装方式、设备选型等;技术交底工作也尤为重要,需向施工人员详细说明技术要点、质量标准与安全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管理不可或缺,需严格把控材料采购、检验、存储环节,确保管材、管件、水泵等设备的质量。

1.2 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工程全生命周期产生深远影响。从质量层面来看,规范的技术管理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严格遵循设计与标准要求,避免因技术操作不当引发管道渗漏、排水不畅等质量通病,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在效率方面,科学的技术方案与流程优化,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与延误,合理安排各工种与工序的衔接,提升整体施工进度。成本控制上,通过精准的材料设备管理与技术方案比选,能够避免材料浪费与设备闲置,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2.1 技术方案与交底问题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技术方案与交底环节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施工单位对技术方案编制重视不足,直接套用通用模板,未结合工程实际地形、建筑结构及给排水系统复杂程度进行针对性设计,导致方案缺乏可行性。技术交底流于形式,交底内容简略模糊,仅通过口头传达或简单书面文件应付,未详细讲解施工工艺要点、质量标准及潜在风险。部分施工人员对管道坡度控制、设备安装精度要求理解不透彻,易造成排水不畅、设备运行异常等问题,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2.2 材料与设备管理问题

材料与设备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操作中漏洞频出。材料采购环节,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达标的管材管件,如使用壁厚不达标、抗腐蚀性能差的塑料管道,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老化现象。设备进场检验不严格,未对水泵、阀门等关键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核验,使得存在故障隐患的设备投入使用。施工过程中,材料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如管材露天堆放,长期暴晒雨淋导致变形、损坏。

2.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问题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薄弱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质量检验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质量检测流程与标准,未严格执行 “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部分隐蔽工程未经验收即进入下一道工序,如管道防腐、防水处理等环节存在质量缺陷却未被及时发现。质量监督力度不足,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把控不严,对管道连接不牢固、接口密封处理不当、排水管道倒坡等问题视而不见,导致质量问题累积,工程验收时需大面积返工整改,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与成本控制。

2.4 安全与人员管理问题

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用品、设施配备不到位,例如高空作业未搭设安全防护栏、安全网,有限空间内未配备通风、测气体的设备,增加了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的危险性。安全制度不落实,未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严格执行动火、用电等方面的审批,容易导致火灾事故、触电事故的发生。人员管理,施工队伍人员素质层次不一。

三、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对策

3.1 完善技术方案

针对技术方案、方案交底中存在的问题,搭建起“精编制—细交底—活优化”的动态管理体系。方案编制上,参建单位应邀请相关技术管理骨干、设计、建设方共同参与现场调研,在了解建筑结构、地形地貌、给排水系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方案。在高层住宅工程中通过水力计算的准确分区供水压力,分区使用减压阀组、分区使用变频泵进行压力平衡。

3.2 强化材料与设备管理

物料设备管理应涵盖采购、检验、存储、使用等全过程。首先在采购阶段,形成材料设备生产厂家准入清单,尽量采取与有资质、信誉较好生产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模式,严格对管材、管件采购厂商提供材料、产品的生产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进行核查,杜绝非标产品采购;其次设备进场时,委托第三方检测材料泵流量扬程、水阀密封等重要指标情况,并留存检测资料记录。

3.3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

坚持“制度—技术—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健全完善质量检验规章制度,明确各道工序的质量验收指标,严格落实“三检制”,特别是隐蔽工程进行图像留影,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到下一工序。充分发挥超声波、热红外成像等先进探测检验的技术手段,对管道焊接的质量、管道接口的密封程度进行无损检验,从而提高质检验效率,提高质量检验准确性。

3.4 提升安全管理与人员素质

安全方面应本着“预防第一、制度控制”的思路,人员方面应注重“培训+考试”的手段。施工作业区域应安装各项安全防护装置,如高处作业安全封闭平台、防坠落器,有限空间作业应保证通风机、气体探测器以及执行动火许可、临时用电的管理制度,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人员方面,落实“上岗持证+分级培训”,对初次进入工地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基本安全技能、技能培训并通过验收方可作业;对技术工人及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进行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学习,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授课,并对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等级考核,考级制度与工作人员待遇关联,并鼓励施工人员学习,在源头上减少施工安全及质量事故的发生。

结语

本文系统剖析了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现存问题,涵盖技术方案、材料设备、质量控制及安全人员管理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研究表明,规范管理流程、强化技术应用与人员培训,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性。随着数字化技术与智能管理手段的深入应用,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管理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持续迈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徐斌.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改进对策[J].居舍,2021,(29):145-146.

[2]李佩芬.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5,32(0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