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本质安全为核心的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

作者

石广远

伊吾氢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化工工艺复杂度和安全标准持续提升,传统安全工程培养模式面临挑战。以本质安全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强调从源头控制风险,将安全要素融入工艺开发全周期。通过重构实践教学平台和引入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为行业输送具备创新安全理念的专业人才。

1 化工本质安全导向专业建设背景意义

1.1 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现实需求分析

化工行业安全发展面临工艺复杂化、装置大型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难以应对高危工艺风险与突发事故威胁。随着环保要求提升与生产规模扩大,行业亟需从源头降低风险,构建系统化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1.2 本质安全在化工安全领域核心价值

本质安全通过工艺设计优化、设备本质防护与风险源头控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危险物质与能量释放的可能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安全理念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降低对管理措施与人员操作的依赖,实现化工过程内在稳定性与事故预防能力的质的飞跃。

1.3 专业建设助力化工安全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以本质安全为导向,构建"理论-技术-实践"一体化培养体系,聚焦风险评估、工艺优化与应急防控等核心能力。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实战化训练,培育具备系统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化工行业安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2 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存问题剖析

2.1 课程体系本质安全内容渗透不足

当前化工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本质安全内容的渗透存在明显短板,传统课程多聚焦于常规安全操作与管理规范,对本质安全设计理念、源头风险防控方法等核心内容涉及较少。课程间缺乏有机整合,未能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本质安全知识链条,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本质安全思维。

2.2 实践教学与本质安全要求脱节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与本质安全实际要求存在显著脱节现象,实验实训项目多侧重于常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对本质安全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风险防控的实践模拟。教学场景与真实化工环境存在差距,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的本质安全理论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3 师资队伍本质安全素养待提升现状

师资队伍在本质安全素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教师长期从事传统化工安全教学与研究,对本质安全前沿理念、先进技术与国际标准掌握不够深入。缺乏在本质安全领域的工程实践经验,难以将最新的本质安全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 以本质安全为核心的专业体系构建

3.1 构建本质安全核心课程模块体系

构建本质安全核心课程模块体系以源头风险防控为主线,整合化工工艺、设备设计与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设置本质安全原理、风险评估方法、安全仪表控制等基础理论模块,涵盖从分子设计到工艺放大的全流程安全策略。配套开发化工过程强化、危险物质替代等应用技术模块,强化学生将本质安全理念转化为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模块间逻辑衔接与分层递进,形成覆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系统性课程框架,奠定学生本质安全专业素养的根基。

3.2 打造本质安全导向实践教学平台

打造本质安全导向实践教学平台注重虚实结合与场景还原,建设本质安全工艺设计实验室,配备计算机辅助工艺优化与风险量化评估软件,支持学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安全参数调控。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复现典型化工事故场景,训练学生识别隐患与制定防控方案的能力。配置本质安全设备原型展示区,直观呈现本质安全型反应器、泄压装置等核心设备的结构原理与防护机制,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学生对本质安全技术细节的理解,培养工程实践中的风险预控直觉。

3.3 建立本质安全素养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本质安全素养评价考核机制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估体系。理论考核侧重本质安全原理的理解深度与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实践考核关注风险识别、工艺优化与应急决策的实际应用水平。增设安全意识与伦理责任评价维度,通过情景模拟与反思报告考察学生对安全价值的认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追踪学生在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与项目实践中的本质安全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将安全理念内化为专业本能。

4 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实施保障路径

4.1 强化本质安全素养师资培养培训

强化本质安全素养师资培养培训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核心支撑,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本质安全领域的高级研修班、学术研讨会与国际交流活动,系统学习本质安全设计原理、风险评估方法与前沿技术应用。鼓励教师深入化工企业一线实践,参与本质安全工艺研发与安全改造项目,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建立教师本质安全能力认证制度,将本质安全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

4.2 推进校企协同本质安全教学合作

推进校企协同本质安全教学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路径,与化工领军企业共建本质安全联合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共享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与典型事故案例库,引入企业本质安全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共同设计本质安全导向的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参与安全工艺优化、风险评估与应急演练。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企业最新技术标准与管理经验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实践能力。

4.3 完善专业建设资源保障支持体系

完善专业建设资源保障支持体系是确保实施成效的基础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本质安全特色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配备先进的本质安全检测设备与模拟软件。优化图书资料与文献数据库配置,及时更新本质安全领域国际标准、技术规范与前沿研究成果。建立跨学科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化工、安全、材料等相关学科资源,形成多维度支撑体系。同时,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从组织管理、经费使用到质量监控全流程提供制度护航,确保专业建设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需要持续深化本质安全理念,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未来应加强校企协同,推动安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将为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谈朋,刘畅,吴宏描,朱育丹,朱家华,孙林兵.以化工本质安全为核心的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24,41(03):14-18.

[2] 张麦秋; 于育新; 唐淑贞. 化工安全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05.278.

[3]周一卉,闫兴清,任婧杰,胡大鹏.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9):249-252.

[4]付明明,边素素,王晓慧.安全工程专业防火防爆工程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8,(07):264+322.

[5]郑琰,张福群,刘冰心,宫博,曹秀平,史雨竹.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安全,2016,37(0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