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路径选择与思想根基
胡易覃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430205
引言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深刻认识到广大农民不仅是受剥削最深的社会群体,更是中国社会变革中最广泛最坚实的力量基础,在土地高度集中、官绅横行、农民困苦的背景下,中共将革命触角迅速延伸至农村,推动一系列农民运动实践,初步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路径。
1 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路径选择
1.1 以农民协会为基础的组织动员路径
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动员农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组织形式,是农民运动制度化、广泛化的关键抓手。首先,农民协会以合法、公开的身份为农民提供政治认同与维权平台。其基本职能包括土地纠纷调解、赋税减免争取、反对土豪劣绅等,满足了农民最直接的利益诉求,有效增强了农民参与政治的主体意识,在中共指导下,农协往往成为农民发动斗争、组织集会、选举代表、传达政策的基层核心。其次,农协的建立促进了农民阶级的联合与分化意识的觉醒。农协通过揭示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公,引导贫苦农民认清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对立,进而激发其参与土地改革与政治斗争的积极性。这种阶级认同的塑造,是推动农村社会从传统秩序向革命秩序转化的思想前提。最后,农协成为中共在农村施展组织能力与政治影响力的试验场。通过农协的制度化建设,中共逐步培养农村骨干力量,如农协主席、宣传骨干、纠察队员等,他们不仅是运动的组织者,更是农村党组织后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如 1926 年前后的湖南、广东农运中,农协数量迅速增加,组织网络密布乡村,对地方政权形成强烈冲击。
1.2 依托农村党支部推动阶级斗争
(1)建立组织核心,实现对农民运动的政治领导与方向引导。农村党支部的设立使中共能够直接在村庄一级部署工作,强化对农协、农运骨干、群众行动的组织领导。党支部成员多由先进农民、农协骨干和进步知识分子组成,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与群众号召力。在实际操作中,党支部制定宣传口号、组织群众大会、安排斗争行动,确保农民运动不偏离政治方向。如在湖南衡山、平江等地,党支部常组织“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行动,并通过夜校、壁报、宣讲等方式进行思想发动,使农民明确斗争目标与方向。(2)推动基层斗争制度化,激发群众主体性与阶级自觉。阶级斗争得以常态化、组织化地开展。党支部常设纠察队、宣传队、审判团等机构,处理地主剥削问题、暴力抗税事件、土地丈量与分配事务,逐步形成具有初步政权功能的群众治理结构。这种制度化斗争不仅提高了运动效率,也锻炼了农民群众的组织能力与阶级意识,使其从“被动服从”走向“主动反抗”。
2 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思想根基分析
2.1 马克思主义农民革命理论的指导
(1)引入阶级分析方法,揭示农村社会根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中共在指导农民运动时,广泛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阶层,并据此确定斗争对象与动员对象。如在土地革命中,明确以贫雇农为依靠,以中农为联合对象,以地主富农为斗争对象,确保了运动方向的明确性与群众基础的广泛性。这一阶级分析不仅增强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也推动了其阶级自觉与革命主体意识的形成。(2)构建农民革命的理论合法性与实践逻辑。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农民革命的评价偏向谨慎,但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入剖析,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新型革命路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用边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通过农民革命才能打破封建势力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这种理论转化不仅回应了现实需求,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土壤的深度融合。
2.2 民族解放与农村改造的统一逻辑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思想根基,并非局限于阶级斗争的内部逻辑,更是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1)将农民阶级解放与反帝斗争有机融合,拓展群众动员广度。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正处于列强入侵与军阀割据并存的时代,农民不仅遭受地主剥削,还长期忍受帝国主义压迫带来的沉重负担。中国共产党在农民运动中,强调农民不仅是被剥削的阶级,更是民族压迫的受害者,从而将反封建与反帝相结合,提升了农民斗争的政治高度与正当性。这种双重动员逻辑使农民运动超越了单一的土地利益诉求,转而成为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的组成部分,增强了革命的凝聚力与正义性。(2)以农村改造为基础,推进民族国家建构的社会基础转型。农民运动并非仅止于推翻地主统治,而是致力于改造中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以农民群众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关系。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农民政权、推动社会组织重构,中共逐步改变了农村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为后来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制度与群众基础。
2.3 群众路线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早期农民运动实践。在复杂的农村社会中,党深刻认识到唯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革命事业才能拥有持久动力与广泛基础。正是在早期农运中,群众路线逐步由实践经验升华为党的基本路线。(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确立。中共在早期农民运动中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农户、参与农协活动,真实掌握农民疾苦与利益诉求。以毛泽东在湖南、江西等地的农运考察为例,其所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将群众的实际需要上升为政策,再将政策返回到群众中去加以实践,形成政策—反馈—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2)从“教群众”转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转变。早期农运初期,部分干部存在“替群众做主”“代替群众斗争”的倾向,容易导致脱离实际、运动失控。中共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真正的群众运动必须由群众自发参与、自主推动。于是,党在组织农协、发动斗争、建立政权过程中,强调培训群众骨干、培育农民领袖,使群众成为治理者、建设者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战略选择,是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起点,这一历史经验不仅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也为当代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彰显了群众力量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振荣.湖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J].新湘评论, 2021,(13):31-34.
[2]刘海洋.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1.
[3]范国盛.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