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手机沉迷问题的成因与解决路径研究
秦建霞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一、中职学生手机沉迷现状与危害
(一)手机沉迷的界定与表现
手机沉迷是指个体无法自主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导致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的行为状态。在中职校园中,学生手机沉迷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偷偷刷短视频、玩游戏;课间十分钟机不离手;午休及晚自习时间专注于社交软件互动;甚至熬夜玩手机,导致次日精神萎靡。部分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过7 小时,远超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
(二)对学生发展的多重危害
首先,在学习层面,手机沉迷直接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知识点吸收效率低下。专业技能学习需要反复练习和专注投入,而沉迷手机的学生往往缺席实训课或在操作中敷衍了事,技能水平难以达标。其次,在身心健康方面,长期低头看手机引发颈椎、视力问题;熬夜玩手机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发育;虚拟社交替代现实交往,导致沟通能力退化。更为严重的是,手机沉迷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在虚拟世界的短暂快感中迷失自我,产生 " 学不学都一样" 的消极心态,价值感日益缺失。
二、中职学生手机沉迷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 15-18 岁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其难以适应中职的学习节奏,当面对专业知识难点和技能训练挑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手机提供的即时娱乐和社交反馈,成为他们逃避学习压力的 " 避风港"。
(二)学校管理因素
部分中职学校出于 " 人性化管理 " 的考量,采取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政策,但缺乏配套的约束机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玩手机行为缺乏有效干预手段,或因担心激化师生矛盾而选择放任;宿舍管理中,夜间查寝流于形式,值班老师和宿管干部难以阻止学生熬夜使用手机。
(三)教学模式因素
传统中职教学中,部分课程仍采用 " 教师讲、学生听 " 的灌输式模式,理论讲解枯燥抽象,与学生兴趣点脱节。专业技能训练若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也难以吸引学生投入。当课堂内容无法激发学习热情时,学生自然会转向手机寻找刺激。此外,部分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未能将手机等智能设备转化为教学工具,反而视其为 " 洪水猛兽",加剧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四)家庭与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手机使用习惯影响深远。部分家长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注,将手机作为 " 电子保姆",导致学生从小形成依赖。进入中职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降低,缺乏对手机使用的有效监督。从社会层面看,短视频平台、游戏厂商通过算法推荐不断推送迎合青少年兴趣的内容,精准抓住其好奇心和攀比心理,诱导持续使用,加剧了沉迷风险。
三、解决中职学生手机沉迷问题的策略
(一)构建科学的手机管理体系
制定弹性管理政策: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 " 有限允许、规范使用 " 的手机管理办法,明确课堂、实训课、晚自习等时段禁止携带手机,设立专门的手机存放柜,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统一管理。午休及课余时间可允许使用,但通过广播、电子屏等方式提醒合理控制时长。
技术手段辅助管理:在教学区域安装信号屏蔽装置,限制非教学类 APP 的使用;引入学生手机管理系统,通过家长和教师端实时查看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对超时使用进行预警。同时,联合通信运营商推出 " 校园绿色套餐 ",自动屏蔽不良网站和游戏推送。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吸引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 " 做中学、学中做 " 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焊接专业以 " 燃气管道焊接” “起重机箱形梁焊接”为项目,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从接受任务到成品交付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成就感替代手机带来的快感。
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教师将手机转化为教学工具,利用微课、在线答题 APP、虚拟仿真软件等开展混合式教学。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直播带货实训让学生掌握手机营销技能,实现 " 变害为利"。
丰富技能竞赛活动:定期举办校级、市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对接世赛标准,组建选手训练集训队,成绩突出的甚至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持续展示自我技能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技能提升中找到价值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引领
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手机使用情况筛查,对存在沉迷倾向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认识沉迷危害,制定自我管理计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 " 手机依赖者互助小组 ",让学生分享戒断经验,增强自我控制信心。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园开展讲座,分享从技能学习到职业发展的成功经历;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和技能人才需求,帮助学生树立 " 技能成就未来 " 的职业信念,明确学习目标。
培育积极校园文化:开展 " 远离手机,拥抱技能" 主题活动,如技能展示周、传统文化体验日、体育竞技比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在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中提升归属感和价值感,减少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强化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手机沉迷的危害和科学管理方法,引导家长转变 " 重成绩轻成长 " 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家校定期反馈制度,共同记录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和进步表现,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家长培训课程: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堂,邀请教育专家讲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亲子沟通技巧,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规则,避免简单粗暴的禁止或放任不管。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技能实践,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与社区合作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提供技能拓展、兴趣培养等公益课程,减少学生课余时间的手机依赖。
四、结论
中职学生手机沉迷问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手机使用,以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吸引力,借助心理疏导重塑价值认知,依靠家校社协同营造良好环境,才能帮助学生摆脱手机沉迷的困扰,将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实现从 " 价值感缺失" 到 " 技能自信" 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婷 .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2023(02):45-49.
[2] 雷雳、李宏利 . 青少年手机沉迷的心理机制与教育对策 [J]. 中国特殊教育,2022 (11):23-28.
[3] 张志刚. 家校协同视角下中职学生手机管理模式创新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 (3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