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突破策略
李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由于古典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等与现代社会有较大差异,给小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
一、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的影响
古典文学是语言精华,像四大名著等作品,其遣词造句精妙,修辞手法丰富。阅读能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并运用语言知识。古典文学描绘不同人生经历与社会现象,能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如《三国演义》反映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历史风云和社会斗争。能让读者了解文学创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四大名著雅俗共赏、繁简得宜、语言鲜活,为写作提供了典范。作品包含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可培养思维、逻辑和想象力,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可培养正确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让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从名人传记类古典文学中汲取力量智慧。有助于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让人感受文学艺术魅力,提升对美的感知和评判水平。读者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形成相对完整主观世界,还能与书中灵魂对话,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二、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语言障碍
古典文学作品多使用文言文,其词汇、语法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不同。小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存在诸多困难,如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特殊的句式结构等。例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其中的字词和语句对于小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影响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兴趣。
(二)文化背景差异
古典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难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对于书中涉及的道教、佛教文化以及古代神话传说,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精髓。
(三)阅读兴趣缺乏
与现代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古典文学整本书的内容相对枯燥、节奏缓慢,对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此外,古典文学作品篇幅较长,阅读难度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不当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注重字词的解释和语法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三、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突破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先讲述“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经典故事,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比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组织读书分享会、角色扮演、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增强阅读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开展《红楼梦》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书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二)降低语言难度
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释和白话文翻译,帮助他们理解文言字词和语句的含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先从篇幅较短、语言相对简单的作品入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逐渐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再过渡到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作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例如在阅读《司马光》时,通过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故事情节,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等语句的意思。
(三)介绍文化背景
教师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古典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在阅读《史记》时,为学生讲解古代的史官制度、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将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今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例如在阅读《木兰诗》时,可以与现代描写女性英雄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古代女性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阅读《论语》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孔子故里,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提问:“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例如在阅读《聊斋志异》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书中的鬼狐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对于阅读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五)阅读过程指导策略
书名可能是内容凝练或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解读书名,从整体上把握书的相关内容。如《草房子》,“草房子”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点明了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搭建舞台。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内涵。序言能起到过渡作用,无论是作者自序还是他人作序,都能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引。让学生从封面开始阅读,用预测的方法猜测封面人物和故事情境、书名所涵盖的内容,激发阅读期待。然后翻开目录,了解章节和内容,用浏览、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感兴趣的部分,持续点燃阅读欲望。对于想大概了解的内容进行泛读,重要部分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并做标注;对于必须掌握的知识,精读后做笔记。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及特点。如以“四大家族”为主线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以宋江为核心梳理《水浒传》里的人物等。
(六)多种阅读策略辅助
基于研究目的,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重新组合呈现。如梳理《水浒传》中林冲的人生历程,摘取并连缀相关章回,还可设计“人物简介”“林冲大事记”等活动。提醒学生关注重复出现的语言、动作和场景,标记出来。如《骆驼祥子》中作者四次描写祥子的“笑”,勾勒出祥子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找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让学生根据“爱组织”“爱朗读”“爱写作”“爱绘画”“爱表演”等方面与组长双向选择,组建阅读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整本书,以绘制思维导图、制作人物书签、选段朗读、选段表演等为项目展开阅读活动。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集大家智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根据多数人的阅读进度,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复述故事,促进深入阅读。让学生将读书想法写下来,深入思考,使思维更清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邀请学生撰写“停止无趣阅读公告”,罗列自认为无趣的书,为使公告有效,学生需了解书的大概内容、创作背景、相关评价等,倒逼他们读书和整合素材。开展全班共读活动,同学间互相监督、交流分享,老师及时跟进指导,帮助学生由“他制”到“自制”,实实在在读完一本书。
结论:
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面临诸多难点,但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降低语言难度、介绍文化背景和改进教学方法等策略,可以有效突破这些难点,让学生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古典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曹春果 .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J]. 语文世界( 上旬刊 ),2025,(02):52-53.
[2] 张子萌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策略——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J]. 小学阅读指南 ( 导学版 ),2025,(02):49-51.
[3] 谢 永 玲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整 本 书 阅 读 教 学 效 果 微 探 [J]. 视 周刊 ,2025,(01):48-48.
[4] 董雅宁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34):14-16.
[5] 杨宴丽 . 聚焦“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0):122-124.
[6] 郑艺 . 化零为整变整为群——小学语文整本书“ *1+X+Z ”群文阅读模式的构建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 ,2024,(4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