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祁伟
昌吉市六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昌吉市 831100
引言
我们在谈及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时,首先要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不仅仅关系到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更直接关联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城市的供水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的推进过程中,很多水利工程出现设施老化、损坏的现象,并且由于管理养护方面存在各种不足问题,使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及长久性效益受到极大威胁。
1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概述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属于保障水利设施长久稳定运行的关键部分,包含对水库、堤坝、渠道、泵站等工程设施执行日常巡查,维修,保养并加以改善。其实质就是依靠系统性的干预手段,推迟设施老化,规避安全隐患,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能持续发挥防洪,灌溉,供水,生态调节等效益。就工作属性而言,管理养护具备“ 预防性” 和“ 修复性” 双重特点,预防性养护重点在于日常监测和隐患排查。比如定时查看堤坝有无渗漏状况,清除渠道内淤积物质,而修复性养护则针对已经发生的设施损坏情况,开展专门的维修或者改造工作,像修补堤坝裂缝,替换泵站老旧电机。水利工程全生命过程中,管理养护包含在建设完毕之后的全部经营期间,它的品质直接关联到工程的使用寿命以及运作效率。这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现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高质量的管理养护工作更为重要。
2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老化与损坏
当下部分水利工程存在“ 超期服役” 和“ 局部损坏” 并存的状况,设施老化问题较为明显。一方面早期建设的水利工程(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小型水库、灌溉渠道),由于设计标准较低、建设材料有限,历经几十年运行之后,常常会出现堤坝混凝土风化、渠道衬砌剥落、泵站设备锈蚀等情况,而且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老化速度逐步加快。另一方面部分工程因为平时养护不够到位,局部损坏没有及时维修,于是“ 小问题变成了大隐患” ,像渠道轻度渗漏未处理,慢慢变成大片管涌,既影响到工程输水效能,又有可能带来防洪安全方面的危险。极端气候(如强降雨、高温干旱)频发,设施损耗程度加剧,且有些工程没有针对极端天气的养护措施,设施抗风险性差,老化损坏陷入“ 恶性循环” 。
2.2 养护经费不足
养护经费短缺是水利工程管理养护质量的首要瓶颈,主要表现在“ 投入总量不足” 和“ 经费分配不均” 两个方面。“ 投入总量不足” 是指一些地方对水利工程“ 重建设、轻养护” ,把资金重点投到新建工程上,对已有工程的养护经费预算减少,日常巡查、设备维修、材料采购等基础工作没有资金支撑,甚至出现“ 有钱建工程、没钱养工程” 的情况;“ 经费分配不均” 是指资金大多向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倾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乡村渠道等“ 末梢工程” 养护经费严重短缺,但这些工程数量多、分布广,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用水安全,经费短缺造成这些工程长期“ 失养” 。养护经费来源单一,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缺少社会资本参与途径,经费运用没有科学规划,部分经费被挪用或者低效耗费,经费紧张状况愈加严重。
2.3 监督管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监督管理体系出现“ 制度不健全” 、“ 执行不到位” 的状况,没有产生有效的制约作用,从制度的角度看,一些地方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养护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养护工作的巡查次数,维修质量。效果评定等缺少具体的量化规定,使得基层单位“ 无规可依” ,养护工作比较随意,有些制度虽然出台,却与当地的工程实际情况相脱离,照搬大型工程的养护标准来管小型渠道,使制度难以落实。从执行角度来讲,监督主体权责界定不清,出现“ 多头监管” 或者“ 监管空白” ,水利,农业,乡镇等相关部门各自包含部分养护监督责任,却没有协同机制,出现问题时彼此推诿,而且监督手段老套,大多依靠人工现场巡查,无法做到对工程运作状况的及时监测和隐患预警,监督效率不高,范围也较小。
3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设施更新改造
针对设施老化与损坏问题,要创建起“ 排查—评估—改造” 的更新体系。先做全面排查,用无人机航拍,水下探测仪这些技术手段,对辖区内的水利工程执行全方位检测,形成设施健康档案,准确把握老化程度和损坏类型,再做科学评估,按照工程的重要程度,运行时长,安全风险等级,把设施分成“ 优先改造类” ,“ 常规维护类” ,“ 观察监测类” ,明确改造的先后顺序,最后开展分类改造。对于那些老化厉害,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像病险水库,就依照现在的设计标准重新建造或者加固,更新老化掉的设备和材料,对于只是局部受损的设施,像渠道的渗漏部分,就用新的防渗材料,土工膜之类的东西去修补。而且在改造的时候,还要加入智能化的元素,给泵站加上远程控制装置,给堤坝装上水位监测传感器,这样就能提升设施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运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设施老化的问题。
3.2 保障养护经费投入
要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就要从“ 扩大来源” 和“ 优化使用” 两方面入手,在经费来源上。建立“ 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推动地方政府把水利工程养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定经费占比,比如不低于水利总投入的 20% ,并形成与物价上涨、工程数量挂钩的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护,用 PPP 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开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专门养护。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尝试“ 政府补贴 + 受益群众自筹” 的经费筹集方式,减轻财政负担。经费使用上,建立精细管理机制,出台养护经费使用细则,确定经费投向( 60% 日常养护, 40% 应急维修),引入第三方审计,全程监督经费使用情况,杜绝挪用浪费,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养护上。
3.3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要从“ 制度完善” 与“ 手段创新” 两方面入手。在制度完善上,出台区域性水利工程管理养护标准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明确养护频次、养护技术、质量验收标准等,小型渠道每月巡查 1次、泵站每季度保养 1 次等,并建立“ 量化考核机制” ,将养护效果与基层单位绩效、工作人员薪酬挂钩。以“ 奖优罚劣” 倒逼养护责任落实;厘清水利、农业、乡镇等部门的监督权责,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督机制,避免监管重复或缺位。在监督手段上,推进“ 传统监督+智能监管” 融合,建立水利工程智慧监管平台,把水位、流量、渗漏等实时监测数据汇总起来,24 小时不间断地对工程运行状况实施动态监督,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发出警报,而且还要请进来第三方监督机构,针对养护工作开展独立评价,形成起“ 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智能预警” 的立体监督体系,做到管理养护工作始终处于可控、可查、可追溯的状态,从而有效提升监督效能与品质。
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之中出现设施老化损坏、养护经费短缺、监督管理不力等情况。我们就要积极有效的去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加大设施更新改造力度,保证养护经费投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等举措,就能给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薛新鹏,张晓璐,张亚孟.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问题探讨[J].中国地名,2024,(8):0118-0120.
[2]高坡.水利工程管理及其养护分析[J].数码精品世界,2020(5):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