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分析
王灵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831300
1 绪论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文物作为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其陈列与保管工作直接关系到文物价值的展现和传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博物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文物陈列多以实物展示为主,受空间、时间和文物保护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深入地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物保管则依赖人工记录和经验判断,存在信息不完整、管理效率低、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陈列的局限,丰富了展示形式,还提升了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1]。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变革,对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陈列中的创新应用
VR 技术通过构建虚拟环境,让观众沉浸在模拟的历史场景中,实现与文物的“ 零距离” 接触。AR 技术则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中,增强了实物陈列的表现力。在青铜器展览中,观众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展品,屏幕上会显示青铜器的内部结构、铭文释读以及使用场景的动画演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功能和历史背景。
2.2 多媒体互动技术增强观众参与感
多媒体互动技术包括触摸屏、互动投影、体感交互等,通过让观众参与到展览中,增强其对文物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多媒体互动技术改变了传统展览中观众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使观众成为展览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提高了观众的参观积极性和记忆深度。
2.3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物全维度展示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文物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构建与实物完全一致的数字模型,并实时映射文物的物理状态。在陈列中,观众可以通过旋转、缩放数字模型,从任意角度观察文物的细节,甚至可以“ 拆解” 模型了解其内部结构。数字孪生技术不仅为文物展示提供了新的方式,还为文物的研究、修复和复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2]。
2.4 大数据技术优化陈列内容与布局
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观众的参观行为数据,如停留时间、参观路线、互动参与度等,了解观众的兴趣偏好,为陈列内容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分析,为举办专题展览和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持,提升博物馆的服务精准度。
3 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成本高昂,资金投入不足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采购和维护,以及文物数字化采集、系统开发等服务费用。对于许多中小型博物馆而言,有限的经费难以承担这些成本,导致数字化建设进展缓慢。同时,数字化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博物馆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和系统更新,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这进一步增加了资金压力。
3.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文物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包括文物的高清图像、三维模型、材质分析数据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将造成严重损失。网络攻击、数据存储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数据安全事件的发生。此外,在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行为时,可能涉及观众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若保护不当,可能侵犯观众的隐私,引发法律风险和社会信任危机。
3.3 专业人才匮乏
文物数字化工作需要既懂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博物馆行业这类人才严重匮乏,现有工作人员大多缺乏数字化技术背景,难以胜任文物数字化采集、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工作。
3.4 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困难
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博物馆在文物数字化采集、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据难以共享和互认。技术标准的不统一还影响了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不利于文物资源的整合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研究。
4 优化策略
4.1 多渠道筹集资金,降低技术成本
博物馆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除了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捐赠、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展览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共享、联合开发等方式降低技术应用成本。此外,推广“ 云展览” “ 线上教育” 等数字化服务,吸引更多观众参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形成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
4.2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保护隐私信息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采用加密技术对文物数据和观众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在利用观众数据进行分析时,遵循最小化原则,只采集必要的信息,并采用匿名化处理,保护观众隐私。同时,明确数据使用的范围和权限,防止数据被滥用。
4.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应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化技术、文物保护技术等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博物馆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博物馆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习实训、定向培养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吸引优秀毕业生入职。对于现有工作人员,博物馆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展数字化技术、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员工参加行业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整体素质。
4.4 制定统一技术标准,促进数据共享
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制定统一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采集精度、格式要求、元数据标准等,确保不同博物馆的数据能够兼容和共享。建立国家级或区域性的文物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帮助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标准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和共享水平[3]。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为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VR/AR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文物陈列形式,提升了保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增强了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博物馆应持续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让文物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传承和弘扬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 娟 . 数 字 化 时 代 下 博 物 馆 文 物 陈 列 与 保 管 [J]. 收藏,2024,(01):136-138.
[2]朱卫华.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24):244-246.
[3]赵国瑞.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的探究[J].上海轻工业,2023,(0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