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工作小组模式介入农村隔代教育赋能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孙紫藤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400

一、农村隔代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需求分析

(一)农村隔代教育的三重困境

1. 教育能力代际断层

当前农村隔代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境是祖辈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足。教育部2022 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祖辈平均受教育年限仅 6.2 年,这种教育代际差距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在学业辅导方面,仅 28.6% 的祖辈具备辅导小学四年级以上功课的能力; 91.2% 的祖辈完全无法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方面, 45.7% 的祖辈仍坚持 " 棍棒教育 " 等传统管教方式。仅 15% 的祖辈能够熟练使用智能设备辅助教学,这种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

2. 代际沟通障碍凸显

农村隔代家庭普遍存在明显的代际沟通障碍。由祖辈协同父辈共同养育孙辈的“隔代教养”方式打破了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权力结构 , 也改变了家庭內部生态环境。祖辈反映难以有效管教青春期孙辈,在日常生活方面,多数家庭存在作息时间冲突,祖辈习惯的早睡早起与青少年作息规律产生矛盾;在学业监督上,因家庭因教育观念差异发生争执时有发生,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仅为城市的1/5。具体表现在:每万名农村儿童仅配备 0.7 名专业社工;村级教育支持服务覆盖率不足 30% ;家校沟通频率每学期仅 1.2 次。 78.6% 的村庄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支持机制,使隔代教育家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隔代教育主体的迫切需求

1. 教育技能提升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和当地整体的教育状况相联系。 89% 的祖辈监护人亟需现代教育方法指导,主要集中在:作业辅导技巧、数字设备监管、兴趣培养方法等方面。他们对适应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方式的需求尤为突出,反映出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要求的脱节。

2. 教育观念发展需求

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再加上他们存在知识、经验、观念以及身心衰退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其教育很容易走向片面化,容易引起孙辈的畸形发展,从而带来种种社会隐患。其次,长期独自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缺乏心理支持,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3. 政策资源获取需求

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祖辈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应付压力离不开政策资源的支持。而对老人的政策认知调查显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仅17.8% 的祖辈了解义务教育相关法规;对营养餐计划、助学政策等惠民措施的知晓率更低。这种状况导致家庭难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持资源,亟需建立更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二、小组工作模式的介入逻辑与设计框架

本研究基于 Thomas 提出的增能理论,构建 " 个人 - 人际 - 环境 " 三级介入体系。在个人层面,着重提升祖辈的自我效能感,设计阶梯式能力建设方案。在人际层面,运用符号互动理论改善代际沟通质量,采用代际对话技术降低冲突发生率。环境层面则依托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建立 "1+1+N" 资源链接模式,提升社区资源利用率。

采用 "10 人封闭式小组 " 的微型化设计,设置为 6 次主题活动,间隔期实施 " 家庭作业 " 巩固机制。时间安排上创新采用 " 农闲集中 + 农忙分散 " 的弹性模式。建立 "3:4:3" 的内容比例: 30% 的知识传授采用 " 案例教学 + 政策图解" 形式; 40% 的技能训练包含" 情景模拟 + 田间课堂" 等实践环节; 30% 的情感支持通过 " 茶话会 + 生命故事分享 " 实现。" 文化翻译 " 机制确保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乡土知识的有机融合。

三、实践路径的探索与成效验证

在能力建设路径上,L 县“银龄学堂”项目成效显著。该项目针对祖辈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三步走”培训方案,涵盖手机基础操作、教育应用使用及安全管理等内容。经过 12 周干预,祖辈智能手机使用能力明显提升,不少人开始主动运用班级微信群、教育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克服了以往的技术恐惧。

资源整合路径的创新体现在“ 1+1+N ”支持网络的构建。在 J 县试点中,专业社工机构联合中心校,带动多个家庭形成互助小组,促成了多项实际合作:学校图书馆延长对社区的开放时间,社工机构培训的“教育协理员”提供上门指导,村委会设立“四点半课堂”,解决了农忙时的监护难题。此外,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的“教育物资循环站”,让参与家庭更容易获取教辅资料,降低了教育成本。这种模式激活了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可持续的服务供给机制。

代际互动路径探索取得突破。“时光信箱”项目通过书信往来促进代际理解,包含祖辈分享童年故事、孩子倾诉成长困惑、共同制定家庭公约三个环节,有效改善了家庭关系。而代际合作种植计划让祖孙共同经营“教育菜园”,既传承了农耕技能,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这种“教育 - 生产”融合模式不仅增进了家庭和谐,还提升了教育投入能力。四、可持续赋能机制的构建策略

构建可持续的隔代教育赋能机制,需从制度、文化和长效机制多维度协同推进。制度层面应将其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五社联动”框架下建立专项服务模块,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初中教育,将隔代教育支持列入村级公共服务清单,明确村委会责任,设立专项服务采购目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此举可提升服务覆盖率 60% 并降低 30% 运营成本,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文化层面需重建“老有所为”的乡土价值认同,通过在村规民约增设“尊老育幼”条款、改造传统民俗活动(如将重阳节设为代际教育交流日)、培养“乡村教育达人”等方式提升祖辈社会地位,且要尊重乡土智慧,如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谚语结合,接受度可达 92% 。此外,需整合各方维度,采取“三台联动”策略,搭建政策“硬平台”、培育文化“软环境”、开发技术“巧工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区主导、专业督导、家庭参与”的良性生态,让隔代教育支持成为农村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 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20(03):29-38.

[2] 杨奎臣 , 贾爱宾 , 郭西 . 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 CEPS(2014-2015) 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教育与经济 ,2020,(01):77-8

[3] 刘红升 , 李紫薇 . 城乡家庭隔代支持类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差异——基于 2020 年 CFPS 数据的分析 [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5,25(02):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