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渗透传统文化, 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厚实

作者

李星月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第三中学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凝聚着几千年智慧结晶与价值追求,高中语文是人文学科核心课程,天然肩负传承传统文化重任。然而现实教学中或因课时压力或因应试导向或因方法局限,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学生心灵。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具厚度与深度,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问题。从教材挖掘、方法创新、空间拓展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构建富有文化底蕴语文课堂有效路径。

一、挖掘教材文本,融入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教师须透过文字表层挖掘深层文化内涵,将古典智慧融入现代教学。每篇课文都承载着特定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需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语境,跨越时空隔阂进入作者精神世界。文本解读应注重挖掘传统美学观念、哲学思想、伦理价值,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感受中华文明独特魅力。语言知识教学中汉字构型原理体现先民认知方式,词语演变见证社会变迁轨迹,修辞格式彰显民族审美特点,教师应梳理词句背后文化脉络,引导学生领略汉语言丰富内涵。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师应当从多维度挖掘其中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秋”意象,梳理我国古典文学中“秋”意象演变脉络,如从《诗经》“秋以为期”到曹操“秋风萧瑟”,再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都展现中华民族特有季节感知与情感寄托。分析郁达夫笔下北平城景物描写,引入我国传统园林美学、城市规划理念,介绍古都北京四合院布局、皇家园林设计原则,探讨其背后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文中秋蝉、槐树、秋雨等词汇引发历史文化联想,可延伸讲解北京城历史变迁、皇权政治象征、传统民居文化等内容。郁达夫感怀古都衰落情绪,则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人与国家命运关联,体会我国知识分子传统家国情怀。课文语言风格中西合璧,反映五四时期文化转型,可探讨传统与现代交融现象,培养学生辩证文化观。教学中还可补充郁达夫其他作品与同时期文学流派的比较,形成完整文学史知识网络,提升学生文化理解深度与广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承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需突破单一讲授模式局限,采用多元创新方法激活古典智慧生命力。探究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通过设计富有探究价值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情境教学法能创设沉浸式体验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或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跨学科整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知识,呈现传统文化系统性。协作学习模式培养团队精神,可组织学生合作编撰文化手册、策划主题展览、开展辩论赛等活动,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新设计多元教学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课前可组织鲁迅与我国传统文化专题调研,分组考察鲁迅作品中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二十世纪初绍兴民俗图片、视频资料,还原小说背景,重点解析祝福、魂灵、祥林嫂、等文化符号蕴含意义。设计情境剧表演,让学生扮演祥林嫂、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等角色,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封建礼教压迫。组织封建迷信与现代科学辩论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传统习俗利弊,避免简单否定或盲目崇拜。课后开展我们身边封建思想残余社会调查,让学生收集整理当代生活中传统观念影响实例,撰写探究报告。借助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漫游鲁迅笔下绍兴水乡,感受江南传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尝试改编小说片段为戏剧或微电影剧本,以现代表现形式诠释经典文本,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结合历史课程分析晚清民国社会变革背景,理解文本深层意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课堂空间,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场所,获得直观感性认识,如参观孔庙感受儒家文化氛围,游览园林体验古典审美理念,观摩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了解匠人精神。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实物实景中汲取文化营养,形成鲜活记忆,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考察路线与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收集材料,撰写考察报告,使参观活动真正转化为深度学习过程。组织传统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课外研习平台。可成立诗词鉴赏、书法篆刻、国学经典、戏曲表演等特色社团,聘请专业人士指导,定期开展系列活动。通过长期浸润,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精髓。社团成果可通过校园文化节、艺术展演等形式展示,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扩大影响范围。

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品牌,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与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富有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如南方学校可设立江南文化研究,北方学校可开设长城文化探索,不同地区学校可根据当地历史传统设计独特课程内容。这些课程既拓展教材广度,又深化教学深度,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选择。校本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可采用项目学习、主题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学,编写特色教材,形成系统化成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重要场所,教师应加强与家长沟通,指导家庭开展亲子阅读、节日习俗体验等活动。社区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可与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展公益讲座、展览。这种教育模式突破学校围墙,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使传统文化教育获得广泛社会支持。

结论

通过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三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框架,只有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内容,渗透教学全过程,才能达成预期教育效果。未来语文教学应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有效途径,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现代公民。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加强教学探究,勇于实践创新,让传统文化滋养每位学生心灵,使高中语文课堂真正厚实起来。

参考文献

[1]万浩.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转型[J].文理导航(上旬),2025,(07):34-36.

[2] 施文 .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现代解读的结合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6):10-12.

[3] 贺新珍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镇安中学;,202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