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的优化研究

作者

董盛欣

吉林省敦化市第一幼儿园

1 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现状与问题

1.1 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过于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希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如拼音、算术等,认为这样能让孩子在入学后更具优势。而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家园在幼小衔接的目标和重点上难以达成共识,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沟通机制不完善

家园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沟通方式较为单一。许多幼儿园仅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传统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且沟通频率较低,不能及时、全面地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互动交流,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了解不足,无法给予有效地支持和配合。

1.3 合作活动形式化

虽然部分幼儿园开展了一些家园合作的幼小衔接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一些幼儿园只是组织家长参加简单的讲座或参观小学活动,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效果不佳,无法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2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的优化路径

2.1 理念协同:达成家园教育共识

(1)开展家长培训与教育讲座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和教育讲座,邀请幼教专家、小学教师等为家长讲解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和方法。通过培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纠正家长过于注重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例如,举办“幼小衔接,科学准备”主题讲座,向家长介绍小学与幼儿园在学习方式、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共识。

(2)建立家园沟通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样化的家园沟通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幼儿园官方网站等。通过这些平台,幼儿园可以及时发布幼小衔接的相关资讯、教育方法和活动安排,家长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幼儿在家的表现和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促进家园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理念融合。

2.2 课程共建:整合家园教育资

(1)共同设计幼小衔接课程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框架;家长则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优势和生活经验,为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案例。例如,邀请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为幼儿介绍小学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组织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长故事,激发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2)开发家庭延伸课程

为了巩固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幼儿园可以开发家庭延伸课程,引导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例如,设计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有关小学学习生活的绘本,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家庭劳动任务,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家园沟通平台为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延伸课程。

2.3 活动联动:丰富家园共育形式(1)组织亲子体验活动

开展亲子体验小学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走进小学,参观小学的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场所,观看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间活动,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节奏。通过亲子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对小学有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还能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与小学教师交流的机会,进一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要求和特点。

(2)举办家园互动游戏活动

设计一系列适合家园共同参与的互动游戏活动,如幼小衔接知识竞赛、学习技能大比拼等。在游戏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可以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例如,开展“我是小学生”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和家长分别扮演小学生和老师,模拟小学的课堂教学场景,通过游戏让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学习方式和规则。

2.4 评价共促:完善幼小衔接评估体系

(1)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幼小衔接发展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自评和互评等。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幼儿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例如,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袋等方式收集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2)及时反馈与调整

根据评价结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反馈,共同分析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反馈的幼儿在家表现,调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策略;家长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良好发展。

3 案例分析

以某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项目为例。在理念协同方面,幼儿园每学期举办 2\~3 次家长工作坊,邀请小学资深教师和儿童心理专家,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帮助家长理解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成功转变了 80%家长的教育观念。课程共建上,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开发“小学预备周”课程,家长提供小学教材作为参考,教师设计出包含时间管理游戏、文具使用教学等内容的课程,家长还在家中配合开展“模拟小课堂”,强化幼儿学习习惯。

活动联动中,幼儿园组织“我和小学零距离”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在小学教师带领下,参与升旗仪式、旁听课程、体验课间十分钟,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小学印象”手抄报。评价共促环节,家园合作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每月从学习准备、生活适应等维度进行评价,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经过一学期实践,该园幼儿在入学后适应周期缩短,学习积极性和自理能力明显提升,充分证明优化后的家园共育策略切实可行。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梳理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存问题,提出涵盖理念协同、课程共建等方面的优化策略,并经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但教育实践永无止境,未来需持续深化家园合作,依据教育发展趋势与幼儿特点,创新共育模式、优化衔接策略,让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中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每一位幼儿平稳迈向小学,开启美好的学习旅程。

参考文献:

1]杨璐.幼小衔接导向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策略[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5):179-180.

[2]郑宏旗,宁乐婷.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策略[J].读写算,2025,(11):130-132.

[3] 张莉萍. 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协同共育项目管理与评价机制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24,10(1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