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和对策研究
孙提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来分析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改善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行为;消极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真实想法,对于改善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表现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
第一,大学生到课行为。大学生到课行为分为准时上课行为、准时下课行为及缺课行为。第二,大学生座位选择行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室中间前排位置。第三,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经研究得出,在课堂上有疑惑时,大多数大学生偶尔向教师提问。第四,大学生非听课行为。大学生课堂非听课行为包括发呆,看考研、考证教材与同学聊天,睡觉,看小说杂志、吃东西,听音乐、玩手机。
二、改善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的建议
改善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笔者在调查研究之后,尝试着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改善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行为表现,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和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提高学习质量
1.树立合理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消极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会在新生始业教育阶段加入适应性教育讲座,在大一课程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可以一入校就开始设定自己的学业目标,根据目标,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习动力。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确立目标,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认清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在本专业领域内学有所成,以此督促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只有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学习才有动力可循,才会从根本上减少课堂消极行为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质量。
2.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的学习方式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更多的倾向于自主学习,而学生初入大学校园,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独立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很多学生会出现迷茫、焦虑、抑郁的情况,这就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融入到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里。作为新生可以主动寻求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长学姐的帮助,积极了解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坚强和独立,勇于接受机遇与挑战,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吸收学习内容。
根据目前大学生们出现较多的消极行为提出如下建议: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尽量靠前排就坐,上课期间尽量不看手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并从中吸收到更多知识。
(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用心培养学生
1.充分了解学生,用心培养学生
无论是专任老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都要深入了解学生,经常性的下课堂、下寝室、积极参加学生各类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从而充分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学会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学生。当学生表现出一些消极行为时,教师应该用真诚的语气指出并帮助学生对其发生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地改善自己的行为。在大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利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克服本领恐慌。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保持课堂的活力,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问环节,加入一些真实案例,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作为主角,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三)学校:创造良好学风,保障课堂质量
1.积极推动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要始终恪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习应该将学生学风建设和文明素养的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和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及整个过程。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组织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举办英语单词打卡、学生手册考试、文献阅读比赛、新生辩论赛、学霸笔记评选、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寝室美化大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学风和院风。成立学生“四自”事务中,推进学风、寝风及寝室安全等事务。举办“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最美学风标兵评比”等活动,推动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设置合理课程,监督保证课堂质量
学校要选取适应时代发展、贴合专业发展的教材和课件,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结构,体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课堂消极行为的发生。学校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自我评价,设置保障与监控机制,使教学处于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过程。建立教育教学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通过安排专家督导听课看课,学评教等各种形式,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提高高效课堂质量,减少大学生消极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郝一双.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姜冰冰.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研和思考[J].成人教育,201 1(10).
[4]周雅娟.教师魅力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5).
[5]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
[6]李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剖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7] 闫向连.大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孙提(1986--),女,讲师,硕士,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10053,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校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4SY07)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