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模式构建
王伟
营口市博物馆
摘要
社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促进文物资源的社会共享,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并推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是文物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有助于增强文物的社会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度。本研究以营口市博物馆“文物进社区”项目为例,重点探讨西市区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并结合海潮寺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在社区文化传承、公众教育、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作用。论文基于博物馆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提出“共建共享、在地活化、动态运营”的社区博物馆发展路径,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社区文物活化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研究表明,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社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在文化教育、社会认同、城市更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通过居民口述历史、互动展览、非遗体验等方式,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同时,研究总结了社区博物馆在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物传播途径等,可为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博物馆提供借鉴,助力基层文化机构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文物活化模式。同时,通过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的实践,推动博物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使文物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文物活化;社区参与;营口市博物馆;西大庙社区博物馆;海潮寺;文物进社区
一、引言
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使其真正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当前博物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营口市博物馆自2023年启动“文物进社区”项目,旨在推动文物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居民文化认同感。其中,西市区西大庙社区博物馆作为试点,成功探索了社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的具体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文献综述与社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模式源于社会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理论。这一理念强调博物馆不应仅仅是文物的收藏与展示机构,而应成为促进社会文化互动、提升公众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John Cotton Dana(1917)在《The New Museum》中则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应当主动走进社区,与当地居民共同构建文化认知体系。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社区博物馆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提出“博物馆应服务于社区”的理念,强调“生态博物馆”模式的社会功能,社区博物馆业务逐步被地方政府和文博机构接受。
中国的社区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该模式在多个城市落地,并展现出良好的社会价值。2016年,国家文物局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政策,强调文物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博物馆从“封闭管理”向“开放服务”转变。《“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促进文物资源与社区文化的融合。
目前,中国各地的社区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依托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博物馆
这一模式主要见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例如,北京东四社区博物馆依托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结合居民口述历史,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社区文化空间。该博物馆不仅展示老北京的历史变迁,还定期举办居民参与的文化讲座,使其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中心。
2.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博物馆
这一模式强调非遗传承与社区生活的结合。例如,福建泉州的南音社区博物馆围绕世界非遗“南音”展开,通过社区演出、音乐教学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播。这一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区,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3. 利用旧建筑改造的社区博物馆
这一模式以闲置历史建筑为载体,如上海的石库门博物馆,通过老建筑的修缮,结合历史文献与居民故事,展示近代上海市井文化,并通过志愿者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文物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
4.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社区博物馆
在乡村地区,社区博物馆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形成了“乡村文化馆”的发展模式。例如,浙江余杭的良渚社区博物馆,以良渚文化为主题,通过考古体验、农业文化展示等方式,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同时吸引游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综上,中国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已形成多样化模式,但仍存在资金短缺、管理模式尚待优化、公众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西大庙社区位于营口市西市区,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区。这里不仅是本地商贸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拥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海潮寺。海潮寺建于清代,曾是营口地区重要的佛教场所,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该寺院历经兴衰,数度被毁又重建,成为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营口市博物馆于2023年联合社区政府、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共同发起西大庙社区博物馆建设项目。该项目不仅关注社区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展示,更希望通过现代博物馆的活化方式,使这些历史遗存“活”起来,让居民重新认识并融入自己的文化记忆。
(二)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特色及创新性
相比国内其他社区博物馆,营口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点:
1. 共建共享机制——让社区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传统博物馆模式往往是封闭式的,文物静态展示,观众被动接受信息。而西大庙社区博物馆采取“博物馆+社区+居民”的三方共建模式,由博物馆提供馆藏文物与专业支持,社区政府协调资源,居民作为志愿者参与日常运营。博物馆在策展过程中,充分吸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展览策划、文物讲解、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例如,在海潮寺的文物展示部分,通过“历史记忆采集”活动,许多社区老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与口述记忆,这些内容被整理成展览的一部分,让居民成为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2. 在地活化策略——从静态展览到动态文化体验
为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社区博物馆摒弃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模式,而是围绕“社区记忆”这一核心主题,通过老物件、口述历史、互动展示等方式,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例如,在海潮寺展区,不仅展示了海潮寺历史沿革的图文资料,还通过投影技术还原了寺院昔日的风貌,并结合居民提供的旧照片,制作了一部“海潮寺百年变迁”微纪录片,定期在社区博物馆播放。这种方式增强了居民的情感共鸣,使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遗存,而是具有温度的文化记忆。
3. 动态运营模式——社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博物馆要保持长期的活力,仅靠固定展览是不够的,因此西大庙社区博物馆采取“定期展陈+主题活动”结合的方式,举办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每逢佛教节日,社区博物馆会邀请居民共同举办“海潮寺文化日”活动,邀请研究学者、老居民、手工艺人等,共同讲述海潮寺的历史故事,并通过木雕技艺体验、拓印技艺展示等方式,让居民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此外,社区博物馆还开发了“海潮寺记忆”文创产品,包括拓印版画、手绘地图等,使文化传承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四、社区参与式文物活化的成效与挑战
(一)积极成效
1. 提升文化认同感
过去,由于城市发展,许多居民对老城区的历史记忆逐渐模糊,甚至有些年轻一代对海潮寺的历史一无所知。社区博物馆的建立让居民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许多老居民在参观展览后纷纷表示,海潮寺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遗迹,更是他们童年的记忆与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认同的建立,使社区文化更加具有凝聚力。
2. 促进文化教育
社区博物馆还侧重介绍辽南民俗文化,通过参观社区博物馆,让青少年群体对本地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例如,在“海潮寺的故事”互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拼图、绘画等方式,学习辽南的民俗历史,使文物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成了一种有趣的体验。
3. 推动文旅融合
随着社区博物馆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不仅本地居民,甚至外地游客也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博物馆联合当地手工艺人,推出了“西大庙社区文化游”路线,让游客在漫步老城区的过程中,感受“西大庙”的历史韵味,同时体验非遗手工艺制作,带动了周边传统手工艺和文创产业的发展。
(二)主要挑战
1. 资金与资源不足
由于社区博物馆属于非盈利文化项目,日常运营和维护仍然依赖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如何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仍需进一步探索。
2. 居民参与度差异化
尽管社区博物馆得到了许多居民的支持,但仍有部分年轻人对文化遗产兴趣不大,需要进一步优化推广方式,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吸引年轻受众。
五、结语
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一次社区层面的文化尝试,更是探索“文物如何活起来”的现实路径。通过深挖海潮寺的历史,结合社区居民的记忆与参与,该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这一案例表明,社区博物馆并不只是简单的展览空间,而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能够让历史在社区生活中焕发新生。
文物活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摸索和优化的过程。资金短缺、公众参与度不均、管理模式有待提升等问题,都是社区博物馆普遍面临的挑战。然而,西大庙社区博物馆的实践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比如如何引导居民参与文物保护、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展览互动性、如何通过文化活动让文物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营口,也可以推广到更多有历史文化资源的社区。无论是老城区的胡同、非遗传承丰富的乡村,还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沿海商埠,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打造属于自己的社区博物馆。
未来,社区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更稳定的资金来源、更专业的运营团队。只有让更多人真正参与进来,文物才不会只是陈列在展柜里的“过去”,而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持续传承并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陈同乐. 《社会博物馆学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
2. 朱晓东. 《文物活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3. 侯卫东. 《中国社区博物馆的发展与实践》[J]. 博物馆研究, 2019(3): 45-52.
4. 国家文物局.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R]. 北京:国家文物局, 2021.
5. 王建军, 李晓鹏. 《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发展模式探究》[J]. 中国博物馆, 2020(4): 60-67.
6. 李小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博物馆建设研究》[J]. 文化遗产, 2021(2): 88-95.
7. 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营口市志》[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8. 刘宏伟. 《海潮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影响》[J]. 辽宁文化遗产, 2018(1): 32-39.
9. 田野. 《社区参与式文物保护模式探讨——以全国部分试点社区博物馆为例》[J]. 文物, 2022(6): 74-81.
10. 营口市博物馆. 《西大庙社区博物馆建设报告》[R]. 营口:营口市博物馆,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