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张金来
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 726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小学阶段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并明确要求“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期,学科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其渗透效果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为深入了解当前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剖析成因,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进策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形式融入”走向“内涵深化”,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学区责任督学,我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报告旨在呈现调研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基本情况:喜忧参半,亟待深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各地小学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渗透广度不均衡
1. 优势学科突出。 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学科渗透较为普遍和深入。语文课中的古诗词、成语故事、经典诵读;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美德、礼仪规范;美术中的国画、剪纸、书法;音乐中的民族器乐、戏曲欣赏等,已成为常见内容。
2. 理科及综合学科薄弱。数学、科学、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渗透明显不足且生硬。往往仅在单元结束或特定节日“贴标签”式加入(如数学题用“九章算术”命名但内容无关,科学课简单提一句古代四大发明),缺乏有机融合。
(二)渗透深度待提升
1. 知识层面为主。多数渗透停留在介绍传统知识、技能层面(如背诵古诗、认识节气、学写毛笔字),对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不够。2.“两张皮”现象。部分课堂存在为“渗透”而“渗透”的情况,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核心知识、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强,显得突兀或割裂。
3. 体验实践不足。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情境体验的机会较少(如传统节日习俗体验、非遗项目动手制作、传统礼仪实践等)。
(三)区域与校际差异显著
经济发达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特色学校(如国学特色校)渗透程度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学校。师资力量、学校重视程度、地方文化资源等因素直接影响渗透效果。
(四)评价体系缺失。对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监测机制,教师实施动力和方向感不足。
二、原因分析:多维度制约因素
(一)教师素养与认知是关键瓶颈
1. 传统文化功底不足。部分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难以把握精髓并有效转化于教学。
2. 融合能力欠缺。缺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科知识、学生认知特点、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认识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与考试无关”,或认为这是文科教师的任务,缺乏主动渗透的意识。
(二)课程资源与支持体系不完善
1. 优质配套资源匮乏。缺乏系统化、成体系、适合不同学段和学科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活动设计、音像资料、实践材料包)。
2. 专业培训指导不足。针对学科教师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专题培训少且缺乏针对性,教师渴望得到实操性强的指导。
3. 时间与空间限制。现有课程体系紧凑,学科教学任务重,难以挤出足够时间进行深度渗透和实践体验活动;部分实践活动缺乏场地或设施。
(三)顶层设计与评价机制滞后
1. 课程标准指引不够具体。虽然新课标强调文化传承,但在各学科如何具体落实、达到何种程度、提供哪些路径等方面,指导性有待细化和加强。
2. 评价指挥棒作用未发挥。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尤其是重要考试)对传统文化渗透的考查力度较弱,未能有效引导教师和学校重视此项工作。缺乏针对渗透效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机制。
(四)社会环境与功利倾向影响
1. 社会整体氛围与认知。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强,部分家长更关注升学率和“实用”技能,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2. 学校现实压力。学校面临升学率、排名等现实压力,可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主科”和应试训练。
三、实例说明:生动呈现现状
实例 1 ( 语文 - 表面化 ) : 某小学五年级学习古诗《静夜思》。教师带领学生熟练朗读、背诵、解释字词大意后即结束。学生能背诵,但对诗中蕴含的游子思乡深情、古典诗歌的意象美(月光、霜、望月)缺乏深入体悟和讨论,也未联系现实生活(如现代人的乡愁)。说明: 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不足。
实例 2 ( 数学 - 生硬化 ) : 某小学数学课学习“对称图形”单元,最后一道拓展题是:“请你画一个具有对称美的中国传统窗花图案。”教师未讲解窗花图案的文化寓意、常见纹样(如蝙蝠代表福气、牡丹代表富贵)及其对称性在传统美学中的应用,学生只是当作普通图画完成。说明: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孤立的点缀,与数学核心概念“对称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脱节。
实例 3 ( 美术 - 较成功 ) : 某小学美术课开展“青花瓷纹样设计”项目。教师先展示经典青花瓷图片,讲解其历史、工艺特点和常见纹样(如缠枝莲、海水江崖)的文化寓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纹样的构图、线条特点。最后,学生运用所学,在纸盘或陶土素坯上设计绘制具有现代感的青花风格纹样。说明:将传统技艺、美学特征、文化内涵与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深化理解和认同。
四、解决策略:构建“四维联动”渗透体系
(一)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标准指引。在修订学科课程标准时,应明确、具体化各学段、各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内容要点、实施建议和评价参考。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案例参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区域教育督导评估指标。
(二)赋能教师队伍,提升融合能力。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学科融合能力纳入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核心内容。开展分层、分类、专题化的实操培训(如“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教学策略”、“数学史与传统文化融合案例”)。二是建立优质传统文化学科融合教学资源库(含教案、课件、微课、活动设计、素材包),方便教师获取和使用。三是鼓励跨学科(文史教师与艺术、科学教师)、跨学段教研,组建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团队,共同开发课程、研讨问题。
(三)深化课程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一是深度挖掘内涵。引导教师超越知识技能传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如仁爱、诚信、和合)、中华人文精神(如崇德向善、自强不息)和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与学科育人目标紧密结合。二是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PBL)、主题式、情境化、体验式学习。例如:结合语文、美术、音乐开展“传统节日”主题项目(研究习俗、制作手工艺品、学唱童谣、创作节日诗画)。科学课结合“二十四节气”观察自然变化、进行物候记录、了解古代智慧。数学课结合《九章算术》等设计探究性问题,了解古代数学成就与思维。体育课融入传统体育游戏(如投壶、踢毽子、武术基本功)。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运用 VR/AR 技术“云游”故宫、敦煌,利用动画生动讲解历史故事、传统工艺。
(四)健全评价机制,发挥导向作用。一是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体验感受、理解深度、行为表现(如礼仪实践)、创意表达等。采用观察记录、作品集、表演展示、研究报告等方式。二是融入学业评价,在中高考等关键考试命题中,适度、科学地增加对学科知识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非简单知识记忆)。三是建立专项激励机制,对在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教研组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五)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育人氛围。一是家校社协同,引导家长重视并参与孩子的传统文化体验(如共度传统节日、参观博物馆、学习传统技艺)。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进校园。二是利用在地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工坊等资源,开展实地研学活动。三是营造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文化长廊、传统书画作品)、主题活动(经典诵读节、传统文化周)、广播站、公众号等渠道,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五、实施建议
(一)先行试点,逐步推广。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作为试点,探索有效模式,总结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二)避免形式主义。 强调渗透的“有机性”和“有效性”,杜绝生搬硬套、走过场。
(三)关注学生主体。所有策略的实施,最终落脚点在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理解和认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且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当前虽已起步,但深度、广度、效度均有待提升。唯有从顶层设计、教师能力、课程实施、评价机制、资源保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破解关键瓶颈,方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灵,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