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西医结合视角下对亚健康干预信息化模式的探索

作者

李亮 刘宁 陈士伟 孙际然 武霖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沧县件龙堂乡卫生院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061000

引言:在现代快节奏社会背景下,亚健康状态作为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表现为体虚、疲困、失眠等症状,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隐性健康问题。尽管其不直接导致重大疾病,但长期存在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甚至成为慢性病的前兆。当前,亚健康干预面临中西医资源割裂、信息化工具功能单一、服务覆盖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创新模式以突破困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整合中西医资源、构建智能干预体系提供了支撑。本文旨在探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亚健康干预模式,分析其构建路径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提升健康管理效率、扩大多层次服务覆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

一、亚健康干预存在的现实壁垒

目前社会中亚健康状态已普遍存在,但依旧长期处于医疗服务的模糊地带,其干预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作用的层面。最为核心的挑战是出自中西医协同的“两张皮”现象,好比一位长期受疲劳、失眠问题纠缠的亚健康人士:在西医体检中心,他可能会得到一份显示指标基本正常的体检报告,医生建议多休息、多活动;而在中医体质辨识门诊,他有概率被诊断为心脾两虚,得到一份个性化的食疗及调理方案。西医的医学检测产出结果与中医的体质辨识产出结论这两套宝贵健康数据,往往分别独立于各自系统,无法达成汇聚融合,西医的精准靶点治疗没办法有效吸纳中医整体状态调节的长处,中医辨证施治也缺乏现代数据的动态支撑,这种割裂会直接引发干预方案的碎片化,如同临时拼凑而成的衣服,难以切实贴合个体复杂的健康情形。

另一个难题是现有的健康管理信息化应用多数仅做了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诸多健康管理软件与平台,功能往往仅局限在单一的数据记录(例如步数、睡眠时长等)或给出表浅的科普知识,它们没有深入整合中西医多样的干预方案,例如中医的个性化药膳食疗相关建议、精准的穴位按摩相关指导、八段锦等导引功法,跟西医依照心肺功能测试制定的运动处方、营养补充提议,在现有的平台中鲜见有效的协同配合。更繁琐的是数据采集的环节,现今大部分应用的信息还是依赖用户手动输入,这种静态被动的数据采集途径,不易捕捉人体状态的细微波动与实时变化,倘若动态监测能力存在缺陷,精准干预自然无从实施。

最后一个问题是服务的触角难以持续延伸,这成为扩大干预人群覆盖范围的实际瓶颈。过去以医疗机构为中心的线下干预模式花费高昂且效率欠佳,亚健康群体一般主动寻求专业干预的意愿比较低没时间、嫌麻烦是普遍的心态。这造成优质的中西医健康管理资源主要聚集于中大型医院,较难覆盖到更多社区及家庭,而恰恰就在日常的生活场景里面,亚健康状态最容易被发觉,也最需要持续、轻量级的干预手段。

二、构建信息化干预新面貌

以信息化作纽带深度整合中西医精华,打造覆盖“筛查-评估-干预-追踪”全流程的数字化干预框架,这不仅是技术的组合,更是健康管理理念的突破。

(一)构建中西医协同的数字生态

信息化依靠数据作为基石,破局的关键起始点在于打破数据孤岛,构想建立一个地区级的健康数据中心,能将其作为信息枢纽,在安全、合规的情况下接入各级综合医院的标准化体检报告、社区详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及中医医疗机构专业的体质辨识系统。这不仅只是物理上的连接,更需创建一套中西医联合评估指标体系,就像将西医的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的具体数据)、炎症标志物、心肺功能的相关数据,跟中医的体质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之类)、舌象、脉象特征信息实施结构化关联与映射,当一位用户的数据进入此平台,系统能自主识别“西医检测提示轻度代谢异常”和“中医体质为痰湿质”的内在关联,为后续深度分析奠定基础,这种融合视角的数据池是构筑精准健康画像的关键源头。

数据融合的同时也需要智慧大脑去决策,这一点可利用 AI 算法来达成。研究打造先进的AI 算法模型,让此模型深度学习并领悟中西医融合的健康逻辑,系统开展对汇聚的多源健康数据的实时分析,找出潜在风险模式与体质的偏颇类型。更重要的是让它得以基于预设的中西医协同知识库以及干预规则,自动生成可动态调整的个性化干预方案组合,比如痰湿体质且血脂升高,优先推荐健脾化湿类的药膳结合中等强度有氧锻炼。该方案不再是只包含西医处方或中医建议那么简单,而是经算法优化的一套组合办法,可能会同时包含有针对性的中医食疗方、推荐练习的导引功法、西医认可的营养补充建议以及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平台甚至能以智能方式识别潜在的干预手段冲突,比如提醒湿热体质的人避免过度摄入高蛋白饮食,防止体内的痰湿加重,这种智能决策如同一位全天候值守的健康指导顾问,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行动指引。

(二)创新触达用户的轻量化模式

再出色的方案,如果无法便捷地触达用户便只能算是空中楼阁。信息化模式的关键优势是借助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把服务拓展到用户身边,若想实现这种优势优化移动端应用是必由之路。一款理想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应用首先应具备直观友好的界面,集合一系列轻量化、高粘性的实用功能:比如用户可借助手机摄像头开展舌苔 AI 拍照,快速获得初步的舌象分析及体质倾向提示;完成专业系统设计的体质自测问卷进一步明确自身状态;获取系统推送的和自身体质及健康目标相符的中西医干预内容,可能是几分钟的办公室穴位按摩教学视频、一段具有针对性的八段锦跟练教程、一份当季适宜的养生食谱资料,或一份借助算法生成的个性化运动计划。为解决用户持续参与的依从性这一问题,引入带有游戏化思维的积分奖励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用户每日签到、完成健康任务、达成阶段目标都可得到积分,积分可拿来兑换健康相关的小礼品、在线问诊优惠券或是合作商家的服务折扣,这种正向激励循环巧妙地把健康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里,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内在动力。

针对风险评估模型所识别出的高风险亚健康人群或是有复杂健康问题的用户,只采用线上方案也许不够。这个时候远程医疗协作网络的价值便会凸显出来。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这种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覆盖范围囊括了各个社区、乡镇,离居民住址更近,看病更为便捷。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搭建连接上级医院,特别是具有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医院跟基层医疗机构的在线会诊平台。当基层医生遇到干预的棘手难点可便捷发起线上会诊,邀请上级医院的中医、西医或者全科专家共同为患者诊疗,专家团队结合平台提供的用户全面健康数据开展线上讨论,给出更具权威、中西医充分融合的干预指导意见,通过基层医生落实并进行随访工作。这种云端协作不仅放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半径,还为高风险人群送去了及时、专业的中西医结合保障,并且有效填补了基层医院在复杂健康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经验空缺。

(三)政策引领与产业协同

任何创新模式的可持续运转,都少不了政策环境的扶持和产业生态的滋养。从政策保障这个层面,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技术管理规范,这套规范可包含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相关要求,比如确定哪些中西医数据需要采集、怎样使数据格式达到统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约束界限、平台互联互通的技术接口标准,以及中西医融合干预方案生成的基本逻辑框架和质量控制要点。规范出台之后将为各地探索实践给出权威指引,让信息化模式在科学、安全、有效的轨道上平稳运行,防止无序增长引发的资源浪费和数据风险。

推动产业联动是模式落地扎根的核心动力。一方面积极鼓励医疗科技企业跟三甲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这种医企结合模式可以催生更贴合临床与家庭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诸如价格合理、操作简便的家用便携式健康监测用品等。这些设备犹如延伸的感官,持续采集用户日常的健康动态数据并上传,如此可有效降低用户手动录入的负担,提高数据的及时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政策应偏向支持基层医院配置必要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终端设施,这并非仅仅是几台硬件设备,更意味着在社区与乡镇的层面,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标准化的中医体质辨识、基础健康指标检测这类精准医疗服务,并将数据无缝上传至上级健康数据中心接受平台的智能评估与指导。政府可通过专项补贴、优先采购等手段加速这些“健康前哨”的普及,让融合信息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真正下沉基层,惠及更广泛人群。

三、技术赋能与健康本源的辩证

本文所摸索的信息化模式,其价值远不止于提升亚健康管理的效率。其更深刻的含义在于触发我们对健康、技术与医学本质的重新思考。在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 AI 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解决亚健康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助力,使中西医跨越千年时光的智慧在数字空间实现交汇、验证及优化。信息化平台恰似一位协调者让西医的“显微镜”同中医的“广角镜”相互配合,展现出更完备的健康图谱;智能算法恰似一名经验丰富的数字全科医师,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个性化指导。技术赋能明显提升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个性化以及可持续性,中西医结合加技术赋能的服务可以更好综合运用中医的调理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等手段,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更有助于解决病因病机复杂的问题。通过在亚健康状态下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机体整体功能,有助于加速康复过程,使治未病的理念从古老的哲学话语,转变为可计量、可执行、可追踪的现代健康实践。

然而在享受技术衍生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知:技术属于手段而非目的;是赋能而非主宰。健康的真谛终究在于人本身,在于个体对自身生命的觉察、在于自身对积极生活方式的践行、在于主动对内在平衡的维护。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方案再精准,积分奖励机制再巧妙,如果不能转化为用户自觉自愿的健康行动,一切终将流于形式。因此,模式设计的核心应始终围绕激发人的健康自主性展开。平台的作用是降低健康管理的认知门槛和行动成本,提供科学引导和即时反馈,帮助用户理解自身亚健康状态,明晰行动对自身的价值,并在点滴进步中获得正向激励,从而逐步将健康行为内化为日常习惯。

四、结论

未来发展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通过政策持续护航、产业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多轮驱动,不断迭代升级技术、完善标准、降低成本、提升体验,方能使这一信息化模式真正跨越实验区,惠及更广泛的城乡亚健康人群。成为支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降低慢性病发生率、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切实的力量。中西医结合的信息化健康管理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探索与实践值得我们持续投入与期待。

参考文献

[1]罗俊英.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效果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56-57.

[2]余俊燕. 亚健康-病证演变关系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10):242-244.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4.10.056.

[3]石玉琳.基于中西医数据融合的病证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DOI:10.27320/d.cnki.gszyu.2021.000062.

*2025 年度沧州市科技创新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ZKX20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