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实践效果评估
张宝君
新疆地质局乌鲁木齐地质大队 830000
1 引言
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离不开地质勘察这一基础环节,其结果的可靠程度,直接决定着工程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施工过程的安全级别。深入分析各类工程事故诱因可见,超八成问题的根源都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相关——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斜坡的滑动坍塌、施工坑槽的突然涌水等,背后均能找到水文条件作用的痕迹。通过探测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渗流速度、蓄水层分布特征等核心信息,水文勘察可为地质评估提供水体运动规律及岩土吸水特性的关键数据。如今,面对深开挖、高陡边坡等复杂工程形态的不断涌现,探究水文勘察在实际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对于优化勘察技术框架、增强工程整体安全性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
2 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应用路径
2.1 地基基础勘察中的参数修正
地基承重能力测算过程中,以往工程地质勘察往往未充分考量地下水对岩土强度的作用,易造成结果失准。水文地质勘察借助实地渗水测试获取渗透系数(黏土类多处于 10-7–10-9cm/s ,砂类则在 10-3-10-5cm/s 区间),并结合孔隙水压监测结果,对岩土体实际受力状态加以调整。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勘察中,运用精度±3kPa 的孔隙水压力仪开展96 小时持续监测,发现地下水位每变动 lm ,粉土的承载特征值会出现12-18kPa 的变化,据此优化的基础方案将桩体入土深度缩减 0.9m ,降低成本 9% 。
2.2 边坡工程勘察中的稳定性分析
边坡结构的稳固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地下水流动带来的压力影响,相关统计显示,近七成的坡体滑动事故都与此有关。在具体勘察中,通过钻孔测水位(偏差控制在2 厘米内)并配合渗水测试,可勾勒出地下水位的分布形态,进而算出水流产生的压力强度。某公路边坡勘察时,32 个监测点的数据显示,坡体上方藏有承压水体,水位高出 3.5 米,这使得边坡的安全系数从1.25 降到了1.08,低于1.15 的标准值。后通过加设5 列倾斜排水孔(直径110 毫米、深12 米),安全系数回升至 1.32,消除了施工时的滑坡隐患。
2.3 地下工程勘察中的突水风险预警
地下工程施工中,涌水险情的发生多与地下水富集区域相关。勘察时,采用精细电磁扫描(精度达0.8 米×0.8 米)配合钻井核实,可锁定水体集中带。某隧道工程勘察中,180 米扫描线显示,某70米区段电磁信号异常(导电率 >800mS/m ),钻井确认是富水裂隙带(单孔出水量 65m3/h )。据此调整的预注浆方案(注浆范围4 米,改性浆液配比2:1)使涌水概率下降 85% ,工期缩短 25% 。
2.4 岩溶区工程勘察中的地基处理
岩溶区域进行地基勘察,需精准掌握溶洞的空间展布及地下水的运动特性。水文地质勘察环节,联合运用250MHz 主频的地质雷达(探测深度为5 至8 米)与抽水试验,以明确溶洞充填物的渗透性能(如充填黏土的渗透系数约为 10-7cm/s )及地下水的流动速率( 0.3-0.5m/d )。某建筑群勘察时,依据12 个抽水试验点所获数据,探明 3 个直径超 5 米的未充填溶洞(埋深6-10 米),且各溶洞间水力联系显著(水位降深2 米时,影响半径达 50 米)。采用20MPa 压力的高压旋喷注浆技术进行填充处理后,地基变形量被控制在 15mm 以内,符合≤20mm 的设计标准。
3 应用实践效果的量化评估
3.1 勘察精度提升指标
选取建筑、交通、水利领域共 200 项工程实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整合水文地质勘察后,地基承载能力评估的误差幅度由常规方法的±18%收窄至±11%,岩土体压缩模量的测试偏差从±25%降至±16‰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纳入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后,计算值与 120 组现场监测数据的匹配度从 65% 提高到 92% ,既优化了设计参数,亦降低了因过度保守设计造成的 30%40% 成本损耗。
3.2 工程风险控制效果
统计显示,实施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协同勘察的工程项目,其施工阶段由地下水诱发的诸如坍塌、涌水等地质险情发生率,较传统勘察模式下降 67% 。某 23m 深基坑工程中,借助每20 分钟一次的全自动监测系统(水位监测精度 ±0.4cm ),提前 68 小时识别出管涌隐患,随即启用单井出水量 14m3/h 的减压降水方案,规避直接经济损失约 780 万元,同时减少工期延误所致间接损失超490 万元。
3.3 技术经济性分析
某产业园区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虽使成本增约 5% ,但经优化地基方案(单桩减短 1.3m ,省钢材290 吨),总造价降 16‰ 地下工程中,超前水文预报缩短不良段工期 35% ,间接收益占总投资 10% - .13% 。
4 技术创新与应用局限
4.1 先进技术融合应用
当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空间解析度 0.8m ,量测误差 ≤0.04m )可实现地下水位变动的实时连续记录,将其与数值模拟工具(如Visual MODFLOW 软件)耦合,渗流场预测准确率达 91% ,较传统手段提高 25 个百分点。无人机测绘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结合,通过 8 米分辨率遥感图像可快速识别地表水体与地下水补给区域,使勘察时效提升 6 倍,数据获取周期由18 天压缩至 2.8 天。
4.2 现存应用局限
在复杂地质环境中(如岩溶发育区),地下水监测数据离散度较高(相对偏差达 22% );河口三角洲区域受径流与海水倒灌影响,咸淡水混合界面动态难以精确界定,造成岩土体侵蚀性评估存在 6% 9% 的偏差;小型渗水试验(如单环注水试验)在松散沉积层中易受扰动,适用场景受限,需结合 4组以上钻探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结语
水文地质勘察所提供的地下水运动参数及岩土体亲水特性数据,大幅增强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其在地基规划、斜坡稳固、地下工程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成效已得到量化结果印证。实践表明,合理整合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可同步提升工程建设的风险管控水平与经济收益,是复杂工程勘察的关键技术保障。未来需深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如物探、钻探与监测数据的协同,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参数测试难题,推动工程地质勘察向水文、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迈进,为重大工程安全建设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陆梦婉,肖俊萌.试论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
8):121-123.
[2]马奔.基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建材,2023,49(04):38-40.
[3]赵雅男.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23(03):196-198.
[4]安成龙,张瑞鹏,李岩涛.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冶金管理,2022(19):101-10
3.
[5]李艳龙.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初探[J].当代化工研究,2022(24):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