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创型“校办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

作者

刘旭明 赵晗舒

1.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2.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辽宁省朝阳市  130000

前言:在高等教育积极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情形下,双创型“校办企业”考虑到它兼具教学功能与市场特质,成为培育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关键平台,现阶段对其内在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依旧不足,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双创型“校办企业”如何利用多元机制推动学生专业成长,为高校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给出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方案。

一、双创型“校办企业”的内涵

双创型校办企业具体指的是在现阶段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由高校发起开办且主要承担运营任务的创新型经济主体,它跟传统校办企业并非一样,核心使命不止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工作,更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师生搭建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1]。这类企业仰仗高校科研优势与人才资源,在运作模式上鼓励学生深度介入,是促进科研创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催生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关键载体,既追求经济收益,也看重社会意义,是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与高校职能联合打造的新产物,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二、双创型“校办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分析

(一)实践融合机制

双创型校办企业形成深度实践融合机制,以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将教学跟企业运作相整合,学生参与到实际业务里,在真实职场环境下主动用理论解决难题,借助多学科共同协作、试错反馈增强综合能力,师生合作加速知识经验的流转,达成理论到实践能力的过渡,造就实践融合能力增长线 [2]。

(二)产教融合机制

双创型校办企业设置企业化教学场境,学生在实际产品开发里打破知识局限,实现专业知识的整合,企业环境把市场反馈当作标准,以工程规范替代课堂实验做法,引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本领,学生深度介入项目的全流程,推进理论转变为实用技艺,使专业能力进阶为综合竞争力。

(三)双师协同制

双创型校办企业借助真实产业场景,构建校企“双师”深度配合机制,企业导师分享实务操作本领,学校教师促进知识迁移,造就“研产创”融合的闭环格局,双方一起设计任务与标准,将行业需求与学科训练整合,推动学生处理复杂难题,助力专业能力精准转化以贴合产业需求。

三、双创型“校办企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项目参与机制

依托双创型校办企业搭建分层递进的学生参与项目机制,关键是依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设计纵向阶梯式实践路径,早期阶段聚焦基础实践领域,面向低年级学生布置产品测试、基础市场调研或技术文件处理等活儿,强调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并适应职场基本规范[3]。中期进入应用进阶发展层,引导中高年级学生拼凑小团队承担项目模块化职责,如参与某功能模块的开发建设、特定营销方案的执行操作或中小型项目的运营维护管理,在真实业务流程当中磨炼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晋升到综合创新层,筛选优秀学生深度投入校级重点孵化项目或对外技术服务合同的全程管理当中,承担项目可行性分析、核心方案设计决策以及资源配置协调工作,在企业导师辅佐下独立处理现实市场风险,这种责任一级比一级加重、视野一步比一步拓宽的纵向进阶设计,让学生能力在实战循环期间实现螺旋式优化。

(二)营造鼓励创新、容错的环境

营造高校双创型校办企业激发创新、宽容差错的环境,核心要义是确立明确的边界与支撑体系。第一,制度靠前明边界,设定一目了然的容错判别尺度,并把容错认定标准加入项目评估与绩效考核机制,知晓哪些风险可去承担、哪些底线不容突破,为学生参与企业实战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第二,资源补给缓解重压。开办专项“创新试错基金”,认可一定比例的研发项目不把短期盈利作为核心考量,另外提供导师帮扶、小额无息贷款或实验设备共同利用,这真正降低了尝试失败的费用以及财务压力,使学生有底气挑战技术瓶颈,或是去做商业模式创新尝试。第三,成果转化看重过程。把“失败”项目纳入教学案例库以及技术复盘机制,定时召开跨学科研讨会,剖析技术路线及决策过程的经验价值,把试错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开办非功利诉求的创新奖项,肯定有价值的失败尝试在知识累积方面的意义。第四,隔离风险实现运营稳健。将探索性创新项目跟校办企业成熟业务线适度分开,杜绝核心业务因学生实验性差错产生系统性风险,保证企业在激励创新的同时维持整体稳定运营,这种制度实现赋能、资源实现保障、价值实现重构与风险实现管控的组合策略,会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大胆去试错,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韧性与创新思维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

在双创型校办企业实施运作之际,搭建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需从多维层面聚焦学生实践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应当突破传统试卷、论文的模式范畴,对学生于真实项目中的创新贡献实施量化考核,就如核心技术应用的实效表现、市场方案设计的能力水平及团队协作的质量高低,再引入诸如客户反馈、项目存活率的市场化指标;激励机制应打通学业成果跟职业发展的衔接通道,清楚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分替代的认定体系,创立专项奖励基金推动成果转化,优先把优秀学生项目推荐进孵化器或对接天使投资,同时推进优质创业校友导师资源的对接事宜,构建“创造有价值成果—收获高评价反馈—对接真发展机遇—激发新一轮创造”的内生动力循环,且借助年度动态评估持续优化指标体系,保障激励跟能力成长紧密嵌合。

结语:双创型“校办企业”凭借整合校内外的资源,构建起“学做创一体”的能力提升生态模式,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协同的深度水平,完备动态调整体系,为能更好地贴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其模式探索不仅对高等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样为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新样板。

参考文献

[1] 王 菲 菲 . 校 办 企 业 内 部 管 理 的 多 元 有 效 路 径 探 讨 [J]. 科 学 咨询 ,2024,(23):58-61.

[2] 付卓 , 李锟 , 向阳辉 , 邓芳芳 , 刘驰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 长沙大学学报 ,2022,36(02):107-112.

[3] 陈瑶 .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研究 [J]. 美与时代 ( 上 ),2021,(12):106-109.

本文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4 年度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CANFZG2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