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高立英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战略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数字化时代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等重点领域,正处于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的关键期。然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迭代与产业升级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23 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达 953 家,营业收入 2504 亿元,但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21.4% ,且面临核心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与此同时,河北省拥有高校 128 所,2023 年 R&D 经费投入强度达 2.08% ,却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供给结构性错位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下,探索高校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意义。

一、数字化时代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了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在省级层面,《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 8 个重点产业,布局 6 个未来产业”,并配套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 年)》,要求到 2027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25% 。在产教融合领域,《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强调“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河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进一步细化了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

地方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出台了针对性政策。石家庄发布《支持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技术研发给予财政补贴;保定高新区推出“人才双聘制”,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授课。这些政策形成了从省级战略到地方落实的政策闭环,为校企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产业与教育协同基础初步形成

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场景。2023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达 953 家,营业收入 2504 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3.13% ,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 1.69%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云谷科技、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领域,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 5% ,为高校生物医药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取得进展。全省 128 所普通高校中,122 所开设理工农医类专业,2023 年本专科毕业生 52.89 万人,研究生毕业生 2.4 万人。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与长城汽车、中信戴卡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试点 *3+1 ”培养模式。据统计,全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127 个,年承担企业横向课题41337 项,技术转让收入4.82 亿元,初步形成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格局。

(三)数字化转型推动协同模式创新

数字化技术渗透促使校企协同模式升级。部分高校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如河北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大数据分析”方向,与华为合作建设“鲲鹏产业学院”,采用“项目式教学 + 企业案例库”模式;河北经贸大学联合京东物流打造“智慧供应链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物流全流程。这些探索推动了从传统实习向数字化实践的转变。

线上协同平台逐步兴起。河北省教育厅推动建设“产教融合数字平台”,整合企业需求、高校资源和政府政策,实现校企项目对接线上化。2023 年平台注册企业 3200 家,发布技术需求 1200 项,高校响应率达 75% 。雄安新区“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引入 AR/VR 技术,构建“虚拟工厂”实训系统,使学生可远程参与企业研发流程,突破了地域限制。

二、数字化时代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数字化需求脱节

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仍存在“重传统、轻新兴”现象,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变革,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专业布点不足,全省仅 12 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年招生不足 2000 人,难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反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传统专业,全省76 所高校开设,毕业生年超1.5 万人,供大于求导致就业率持续走低。

课程体系数字化含量不足。多数高校课程更新周期长,未能及时融入产业新技术。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部分高校仍以机械设计、电工电子等传统课程为主,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内容占比较低。

(二)产教融合机制与数字化协同不适应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呈现“校热企冷”现象。尽管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多数合作停留在“实习基地挂牌”等浅层次,真正参与课程设计、共建实验室的项目较少。此外,现有“产教融合数字平台”主要承担信息发布功能,缺乏数据挖掘、智能匹配等数字化功能,校企对接效率低。部分虚拟实训平台技术成熟度不足,未能真正替代企业实践。

(三)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要求存在差距

“双师型”教师短缺制约教学质量。全省高校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仅 18% ,远低于德国“双元制”教育中 50% 的企业导师比例,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脱节。此外高校实验室设备更新缓慢,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习多以“参观观摩”为主,真正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的比例不足 30% ,难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溢出与产业数字化集聚协同不足

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错位。全省高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 52.6% ,但转化为产业应用的不足 15% 。高校研发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现象,企业认可转化率不高。此外,数字化产业集群与高校互动松散。雄安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与高校的常态化协同机制,企业技术需求难以及时传递到高校,导致双方错失市场机遇。

三、数字化时代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一)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立“产业需求—专业调整”联动机制。由省发改委、教育厅牵头,联合行业发布《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明确各产业数字化岗位需求数量、技能标准。高校依据白皮书动态调整专业,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紧缺专业给予招生指标倾斜,对连续 3 年就业率低于 60% 的传统专业缩减招生。借鉴德国“培训规则”制度,由企业、高校、政府三方共同制定《数字化专业建设标准》,明确课程中数字化内容占比不低于 30% 。

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能力培养。高校应开设“数字技术 业应用”交叉课程,如“大数据在生物医药研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新能源电网优化”等。推广“模块式课程”,将产业最新技术拆解为教学模块,如华为可提供“5G 基站建设”教学模块,高校嵌入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每 2 年更新 20% 内容,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评审。

(二)完善数字化产教融合机制,激发校企协同动力

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 业学院”双轮驱动模式。升级现有产教融合数字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的智能匹配,如平台可根据企业“AI 算法优化”需求,自动推荐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在雄安新区、保定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试点“数字化产业学院”,采用“政府搭台、校企共建、市场化运作”模式,如长城汽车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企业提供数字化生产线虚拟仿真系统,高校负责课程开发,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企业技能认证。

创新校企合作激励政策。落实《河北省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措施》,对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企业导师授课给予课时补贴。建立“校企双元评价”机制,将企业满意度纳入高校考核指标。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数字化实践能力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要求理工科教师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实践,将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建立“企业技术骨干特聘制度”,如华为、百度等企业可派工程师到高校兼任“产业教授”,薪酬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

建设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投入专项资金更新实验室设备,与企业共建“数字孪生实验室”,如河北工程大学可与新兴铸管共建“智慧钢铁虚拟实验室”,模拟高炉智能控制流程。推广“校企双导师”实习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负责项目实践,实习成果需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某学生团队为企业开发的“库存智能预警系统”被实际应用。

(四)促进知识溢出与产业数字化集聚协同

构建“高校研发—产业应用”数字化转化链条。在石家庄、保定等地建设“高校科技成果数字化转化中心”,引入 AI 技术对高校专利进行商业化评估,如分析专利的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自动匹配潜在转化企业。设立“数字化成果转化基金”,对高校与企业联合转化的项目给予资助,重点支持AI、区块链等领域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集聚区与高校建立“创新共同体”。雄安新区、唐山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应与周边高校签订《数字化协同创新协议》,建立“需求对接会”制度,每季度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在高新区内建设“高校科技园”,如河北大学可在保定高新区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园”,高校团队入驻开展技术研发,企业提供中试场地,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

总之,数字化时代为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通过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数字化产教融合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协同,可逐步构建“教育—产业—创新”良性循环生态。未来,还需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参与活力,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为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谭涛,李俊龙.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J].中国科学基金,2023,37(4) :682-691

[2] 车君华,曾茜,王新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借鉴[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4(5) :8-14

[3]李若曦,周小亮.政府创新引领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突围[J].财经研究,2022,48(10) :4-15

[4] 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 :18-23

[5] 沈绮云,欧阳河,欧阳育良.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高教探索,2021(12) :104-109

[6] 朱铁壁,张红霞.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及对策研究 [J].中国大学教学,2022(9) :86-95

高立英,1981.01,女,河北衡水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赋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03187);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项目“劳动经济学”(项目编号JY2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