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改善库区移民生活研究
罗家珩 李雪芳 贲晓婧 宋雯佳 区盈盈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一、前言
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国家选定可发展的地区作为水利工程开发,原住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原住居民需搬迁到其他地方。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如何将库区移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更进一步提高成了一大关注点,对库区移民生活现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库区移民的生活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3 年,水库移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西津水电站位于广西横县郁江中游,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力发电站。从外观上看,西津水电站大坝雄伟壮观,横卧在郁江之上。它由混凝土重力坝构成,坝高四十余米,坝长数百米。大坝不仅起到拦水蓄水的作用,更是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周边地区的安全。在功能方面,西津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利用郁江丰富的水资源,通过水轮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周边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区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它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洪水季节,大坝可以调节水流,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保障;改善了郁江的通航条件,促进了水上运输的发展。
横州市南乡镇是典型的库区移民镇,全镇 3.05 万人口中绝大多数为 1970年西津水库搬迁移民后代。作为全国唯一的水库移民镇,南乡镇长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移民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南乡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以“杨梅产业 + 文旅融合 + 技能赋能”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改善库区移民生活的特色路径。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与政策分析,系统梳理南乡镇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二、南乡镇库区移民生活现状与问题
南乡镇,曾称南乡区、南乡公社,位于县城南部及郁江南岸,地属半丘陵半水淹区。镇人民政府设在南乡街,距县城 25 公里。1985 年,全镇共 6059 户32430 人(非农业人口 3927 人),汉族占多数。总面积约 233 平方公里,水田18828 亩,畲地 2921 亩,林地面积 22 万亩,水面积 18000 亩,人均耕地 0.76 亩。农业以种水稻为主,土特产有大头菜、下黎瓜等。近年来,南乡镇利用水面广阔的优势,在蔡村两头塘拦截成千亩河叉发展渔业生产。
搬迁前,库区移民生活在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如今,村民搬到了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多数村民建起了新房,道路四通八达,不仅有沙井大道穿村而过,南可通吴圩机场,北可经清川大桥直抵大学路,南乡高架立交桥的通车,村内基础设施完备,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获得大大的改善。
搬迁前,库区移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生,如种植各种瓜果、豆类、黑甘蔗等经济农作物,经济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水平较差。搬迁后,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补助下,就业岗位增加,村民们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挑战机遇,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搬迁前,库区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和距离感,彼此并不熟悉。搬迁后,在诸多关注和政策支持下,移民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原住居民也逐渐适应移民们的迁入,二者之间逐渐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移居到定居的平稳过渡。基于此,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南乡镇的实践路径
以农业为基础,移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丰收关乎移民全年经济收入。移民新村多措并举,为移民增收创收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支持。南乡镇依托百年杨梅种植历史,连续举办四届“杨梅节”,通过“采摘体验 + 民俗表演 + 农产品展销”吸引游客超 6 万人次,带动杨梅及周边农产品销售额突破600 万元。同时,创新推出“杨梅 + 大头菜”“杨梅 + 腊鱼”等组合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南乡镇人大联合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开展“理论 + 实践”培训,涵盖鱼类养殖、电商直播等内容,累计培训移民 60 人次。如人大代表宁振忠通过培训掌握池塘养殖技术后,带动村民发展生态渔业,促进产业增收。
通过宣传引导、多方联动、监督考核、长效机制、试点推广五步策略,推动垃圾分类与村容整治。例如,引入积分制管理,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治理换取生活用品,激发自治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如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率,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库区移民文化,建设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观体验。鼓励和支持移民创业,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移民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强化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继续改善交通条件,提高道路质量和公共交通服务。加强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项目,保持地区的生态平衡。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医疗、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
弘扬和传承移民文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丰富当地文化多样性。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艺术、手工艺等方式,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继续执行和优化移民政策,确保移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五、结论
南乡镇通过“产业赋能 + 技能提升 + 文化浸润 + 生态治理”四位一体模式,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移民群体从“安居”向“乐业”跨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移民的迁入为南乡镇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原住居民与移民之间有着不同的生产技术与种植经验,相互借鉴,彼此交流,从而实现了经济合作与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乡镇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南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横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 横县县志 [M]. 南宁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10.
[2] 田秋实 , 高笑天 .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J]. 海河水利 ,2025(01):59-63.
[3] 逄智堂 , 王艺霏 , 陈章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产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淅川县为例 [J]. 水电与新能源 , 2024 (12): 52-55.
[4] 唐政 , 刘保艳 . 水库移民乡村振兴规划与实践——以丹江口库区浙川县盛湾镇瓦房村为例 [J]. 长江技术经济 , 2024 (04): 66-71.
(基金项目:2023 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60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