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模式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整合研究
刘冬雪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一、现状:啦啦操教学的潜力与初步探索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啦啦操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近年来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逐渐崭露头角。啦啦操不仅融合了舞蹈的优美、音乐的韵律,还涵盖了团队协作的精神,这使得它成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推行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热门选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啦啦操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显著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学科融合的初步尝试正在一些学校中展开。这些学校试图将啦啦操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流行音乐编排热身操,或者通过队形设计融入几何知识,但这种整合的深度仍然有限,尚未达到深入的学科知识迁移和融合。
其次,大单元教学的结构化探索也在一些学校中进行。这些学校以 18 课时的大单元模式设计啦啦操课程,内容覆盖动作学习、队形创编和展示等环节,但课程内容仍然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跨学科主题的连贯性和深度整合。
此外,区域实践案例的涌现也展示了啦啦操教学的潜力。例如,在成都东部新区,通过“体育校长”机制引入高校资源,将啦啦操与课间操、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也展示了体教融合的可能性和前景。
二、问题:跨学科整合的难点与瓶颈
尽管啦啦操具备跨学科整合的巨大潜力,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首先,学科融合表面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在一些课程中,音乐、美术元素往往只是作为点缀,未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例如,在队形创编中,缺乏对数学空间思维的引导,口号设计也未能结合语文表达训练,使得跨学科整合流于形式。
其次,资源整合不足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啦啦操教师多由体育教师兼任,他们往往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尤其是年轻教师(35 岁以下占 82.5% )在经验上存在不足。此外,硬件设施的限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只有 30% 的学校拥有专业舞蹈教室,缺乏镜子、地毯等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作规范性教学的实施。
最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也是问题之一。多数学校仍以动作完成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忽视了团队协作、创编能力等跨学科素养的考核,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方案:大单元模式的深度整合策略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啦啦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啦啦操教学的深度整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采用了“三维融合”的策略:
在知识融合方面,我们致力于将啦啦操教学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例如,通过队形变换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习到方位、对称等几何概念;在设计口号时,我们融入诗词韵律,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们利用运动心率监测数据来讲解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情境化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以“校园啦啦操文化节”为主题,将音乐编排(艺术)、宣传海报设计(美术)、赛事策划(综合实践)等任务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啦啦操运动的内涵。
其次,在资源整合方面,我们实施了“内外联动”的策略:
在校内资源优化方面,我们建立了跨学科教研组,体育教师与音乐、美术教师共同备课,共同开发融合教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这种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成长。
在外部资源引入方面,我们借鉴了成都东部新区的成功经验,与高校合作引入专业团队,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社团指导。这样的合作为啦啦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专业团队和高水平比赛的机会。
在智慧技术赋能方面,我们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展示高水平比赛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比赛现场,感受比赛的激情和氛围;通过智能手环监测运动强度,实时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运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训练计划,使教学更加科学化,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最后,在评价体系上进行“多元升级”:
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我们注重记录学生在创编、协作中的表现,例如团队讨论中的贡献度、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等,以此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在成果展示平台方面,我们通过校园展演、社区活动等多种场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综合素养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的反馈和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在动态分层评价方面,我们根据学生的体能差异设定个性化目标。例如,对于协调性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简化动作来帮助他们完成团队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啦啦操课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四、结语
通过大单元模式下的啦啦操跨学科整合,我们不仅能够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资源的系统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啦啦操课程有望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场”转变为“综合素养孵化器”。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学校借鉴成都体教融合模式和智慧体育经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得到更深层次的释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