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桥梁裂缝自动识别系统
刘斌 冯鹏
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基础设施老化与交通负荷增加,使桥梁安全面临挑战。裂缝是混凝土桥梁常见且危害大的损伤,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事故。传统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受主观影响,对高处、隐蔽部位覆盖不足,且难以捕捉损伤动态。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桥梁监测带来新机遇。构建能自动、连续、智能识别裂缝的系统,可克服传统弊端,实现全天候监控,为预防性养护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保障公共安全意义重大。
一、物联网桥梁裂缝自动识别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是“ 感官” ,部署于桥梁关键部位,核心为高分辨率工业相机或网络摄像头,捕捉表面图像,部分节点集成红外功能应对夜间。可包含振动、应变等辅助传感器。边缘计算节点与视觉传感器集成或就近部署,具备算力,能在本地运行轻量化模型快速筛查,仅上传疑似裂缝图像或特征,减轻网络负担。网络层是“ 神经” ,承担数据传输。根据需求选择通信技术:4G/5G 适合视频流或低延迟;NB-IoT 或 LoRaWAN 等低功耗广域网适合周期性上报小数据。MQTT 协议因其轻量、发布/订阅模式和 QoS 保障,成为主流通信协议。平台层是“ 大脑” ,基于云或边缘云构建,汇聚海量数据。部署数据存储:时序数据库管传感器流,关系型数据库存设备和用户信息,对象存储存原始图像视频。最关键的是运行深度学习模型服务,对图像进行高精度识别分割,并融合多源数据评估损伤、预测趋势。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 窗口” ,通过 Web 或移动应用,运维人员可查看实时状态、历史数据、识别结果,接收分级预警。平台支持生成报告和维护建议,辅助决策,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桥梁裂缝识别算法研究
深度学习是裂缝识别的核心。通用模型效果不佳,因桥梁背景复杂,裂缝形态多变且细长。研究重点在于选择和优化架构。语义分割模型如U-Net 及其变体,能为每个像素分类,在精确描绘轮廓和量化参数方面表现优异。其编码器-解码器结构配合跳跃连接,融合多层特征。可引入空洞卷积或注意力机制应对多尺度裂缝。实例分割模型如 Mask R-CNN,能区分不同裂缝实例,适用于密集场景。对实时性要求高的边缘端,目标检测模型如 YOLO 系列因速度快而受青睐。模型训练依赖高质量标注数据集,需收集涵盖不同桥型、部位、环境和损伤程度的真实图像,并进行像素级或实例级标注。为提升鲁棒性,数据增强必不可少,包括旋转、翻翻、色彩抖动、加噪声、模拟阴影等。考虑边缘设备算力限制,模型轻量化是关键,可通过知识蒸馏、模型剪枝或量化技术,压缩大型模型,降低计算和存储开销。最终,模型性能通过 IoU、F1 分数、mAP 和 FPS 等指标在独立测试集上严格评估,确保满足应用需求。
三、系统关键硬件设计与实现
硬件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感知节点硬件选型为首务。视觉传感器需高分辨率(至少 1080p )以捕捉细微裂缝,良好低照度性能和宽动态范围(WDR)以应对逆光。工业级摄像头因坚固防护(IP67/IP68)、宽温工作和抗干扰,成为固定监测点优选。需覆盖大面积或难达区域时,可将轻量级摄像头集成到无人机巡检。辅助传感器如三轴加速度计和应变计,需据桥梁特性选量程和精度。边缘计算单元选择至关重要,决定本地处理能力。NVIDIA Jetson 系列(如 Nano、Xavier NX)提供强大 GPU 算力,适合复杂模型;树莓派搭配 Google Coral USB 加速棒或 Intel 神经计算棒 2,则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轻量化 AI 方案。网络通信模块据策略选择,如集成 LoRa、NB-IoT 或 4G/5G 模组的开发板。电源系统设计需因地制宜,固定点可市电,偏远地区依赖太阳能板配大容量蓄电池,需精确计算耗电和太阳能功率。低功耗设计贯穿始终,让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在非工作时深度睡眠,利用中断或定时器唤醒,延长电池寿命。所有硬件组件封装在坚固、密封的防护箱内,具备良好散热和防雷击设计,抵御恶劣环境和物理冲击,
确保长期稳定。
四、系统软件平台与数据处理
软件平台是连接硬件与用户、实现智能分析的中枢。后端常采用Python(Django/Flask)或 Node.js 构建,模块化设计。数据接入核心是部署高效 MQTT Broker(如 EMQX 或 Mosquitto),作为消息枢纽接收节点发布消息,并按主题分发给处理服务。采集数据分类存储:传感器时序数据流存入 InfluxDB 等时序数据库;设备配置、用户信息等结构化数据存入 PostgreSQL 等关系型数据库;原始图像视频文件上传至对象存储(如MinIO 或云 S3)。训练优化后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 TensorFlow Serving或 TorchServe 部署为可远程调用 API 服务。平台接新图像数据时,触发调用服务推理,返回裂缝分割结果。为更全面评估健康,平台集成数据融合模块。将图像识别结果与同步采集的振动频率变化、应变值异常等物理数据关联分析。融合策略可将多源特征输入融合神经网络,或采用决策级融合逻辑,综合判断损伤严重性和趋势。基于分析,系统建裂缝档案,跟踪变化,设多级预警阈值。应用层前端用 React 或 Vue.js 等框架开发,提供直观 Web 界面。运维人员登录后,可在地图查看监测点分布,实时浏览数据曲线和叠加识别结果的图像,查询历史报警,一键生成含损伤详情的巡检报告。
五、系统原型实现与实验评估
搭建了含感知节点的原型,在受控环境或试点桥梁测试。硬件原型集成摄像头、边缘计算设备(如 Jetson Nano)、LoRa/4G 通信模块和必要传感器。软件平台在云端或本地边缘服务器部署,含 MQTT Broker、数据库、模型服务和 Web 应用。实验先在实验室或模拟构件上进行,采集不同光照、裂缝样本图像,对深度学习模型独立测试。评估指标含 IoU、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及边缘设备推理速度(FPS),与基准模型对比,验证有效。随后进行系统级测试,将节点安装在实际桥梁关键位置。在不同天气下持续采集数据,评估系统端到端延迟、网络通信稳定性及整体功耗。重点测试真实环境下识别准确率,将系统结果与专业人员现场勘查比对,计算漏检率和误报率。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在测试集上达较高 IoU 和 F1 分数,边缘设备推理速度满足实时性。系统原型能稳定运行,成功识别细微裂缝,并准确发出预警。相比传统人工巡检,系统显著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发现及时性和全面性,证明其提升运维效率和安全性的潜力。
六、结论
本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桥梁裂缝自动识别系统,为解决传统检测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系统整合视觉感知、边缘计算、无线通信和深度学习,构建了从采集、传输、智能分析到预警的闭环。研究探讨了适用于复杂环境的深度学习裂缝识别算法,特别是优化的语义分割模型,并通过轻量化使其能在边缘设备高效运行。硬件设计考虑了户外严苛要求,确保了可靠性。软件平台实现了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支持。原型实验验证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能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实时监测,显著提升效率与预警能力。系统降低了巡检成本和风险,为桥梁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有助于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岳清瑞,徐刚,刘晓刚. 桥梁裂缝智能识别与监测方法研究 [J].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 (02): 16-28.
[2]李英俊. 基于机器视觉的混凝土桥梁裂缝远程监测系统[D]. 河北工业大学, 2023.
[3][4]张伟.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混凝土桥梁裂缝识别与测量系统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22.
[4]
[5]杨迪寒,王承启,于帅,等. 基于 OpenCV 的路面裂缝检测装置 [J].工业技术创新, 2022, 9 (01):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