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瓶颈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黄朋贤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引言: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审美与道德内涵,高校书法专业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重任,更应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书法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即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书法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面临许多现实困境,深入研究其融入瓶颈并提出有效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的瓶颈

(一)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

书法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书法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人格修养等,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书法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研究,难以精准挖掘书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他们往往停留在表面,仅关注书法技法的教学而忽视了书法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意义。

(二)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其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目前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在书法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相对欠缺,他们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和培训,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和要求理解不深,难以将思政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书法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

在书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传授书法技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显得力不从心,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为主,缺乏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方参与,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过于注重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缺乏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

二、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的优化策略

(一)深入挖掘书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应加强对书法文化的研究与学习,深入挖掘书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书法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在书法史教学中要讲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更要深入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比如颜真卿的书法刚劲雄浑,其人品更是刚正不阿,在安史之乱中坚守气节,这种精神可以通过对其书法作品和生平事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书法技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书法创作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打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

高校应加强对书法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邀请思政领域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思政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提高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建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课程思政与书法专业教学有机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故事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通过讲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魏晋时期文人的风骨和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运用项目式教学法设计一些与书法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等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书法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书法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应包含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以及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两个方面,在课程思政目标考核方面制定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如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情感认同、行为表现以及在书法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等,通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结论:

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面对当前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瓶颈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挖掘书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这些优化策略的实施推动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实现书法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专业技能、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书法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探索,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庞亚卓 , 熊宇 . 高校书法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4(14):49-52.

[2] 李因杰 . 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的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教育 [J]. 新美域 ,2023(10):83-85.

[3] 江建龙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研究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44(9):23-28.

2024-2025 学年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瓶颈及优化策略研究》XJGY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