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关键技术与标准化流程研究
刘兴博
210122199411173314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方式。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显著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装配式建筑涉及构件生产、运输、现场组装等多个环节,施工质量管控难度较大。若施工质量管控不到位,可能导致结构安全隐患、建筑功能缺陷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化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关键技术
2.1 构件生产技术
2.1.1 模具技术
模具是保证预制构件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的关键。高精度、可重复使用的模具能够确保构件尺寸的一致性 。在模具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构件的形状、尺寸、脱模方式等因素。采用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制造模具,可有效提高模具的精度。同时,定期对模具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修复磨损部位,保证模具的使用寿命和精度。例如,采用铝合金材质的模具,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热性好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构件生产效率和质量。
2.1.2 钢筋加工与连接技术
钢筋是预制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工与连接质量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先进的钢筋加工设备能够实现钢筋的精确切断、弯曲和成型。在钢筋连接方面,套筒灌浆连接、机械连接等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套筒灌浆连接通过将钢筋插入充满灌浆料的套筒中,使钢筋与套筒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为确保连接质量,需严格控制灌浆料的配合比、流动性和强度等指标,同时采用专用的灌浆设备,保证灌浆的密实性。
2.1.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技术
优质的混凝土是保证预制构件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振捣工艺,如高频振捣、附着式振捣等,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对于复杂形状的构件,可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填充性,能够在不振捣的情况下自动填充模板空间。构件浇筑完成后,合理的养护措施至关重要。蒸汽养护、自然养护等方法被广泛应用,通过控制养护温度、湿度和时间,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增长,提高构件的质量稳定性。
2.2 连接技术
2.2.1 构件间连接技术
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决定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和榫卯连接等。焊接连接具有连接牢固、施工速度快的优点,但对焊接工艺要求较高,焊接质量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螺栓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可调节性强,但需注意螺栓的紧固扭矩,确保连接的可靠性。榫卯连接是一种传统的连接方式,在一些仿古建筑中应用较多,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咬合传递荷载。
2.2.2 防水密封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节点部位容易出现渗漏问题,因此防水密封技术至关重要。在节点处采用密封胶、止水条等防水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密封胶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耐候性和弹性,能够适应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止水条可在遇水时膨胀,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同时,在设计阶段应优化节点构造,合理设置排水坡度,避免积水,从源头上减少渗漏风险。
2.3 信息化技术
2.3.1 BIM 技术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可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设计阶段,利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优化设计方案,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在施工阶段,基于 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资源调配,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此外,BIM 技术还可用于构件的生产管理和质量追溯,通过在模型中录入构件的生产信息、质量检验数据等,实现对构件质量的全程监控。
2.3.2 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施工现场设备、材料和人员的实时监控。通过在设备和材料上安装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材料库存等信息。例如,在塔吊等大型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及时发现故障隐患,保障施工安全。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预制构件的运输过程进行跟踪,掌握构件的位置和运输状态,确保构件按时、安全到达施工现场。此外,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可实时了解施工人员的位置和工作情况,便于现场管理和调度。
三、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施工流程
设计阶段需遵循标准化原则,统一构件尺寸模数、连接方式,提高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加强设计、生产、施工单位间沟通,保障方案可行。运用 BIM 技术开展深化设计,对构件钢筋布置、预埋件等细节建模模拟,优化设计图纸。
生产阶段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对水泥、钢材等按标准检验验收,建立追溯体系。生产过程中利用自动化设备,对模具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实时监控,定期维护校准设备,确保构件加工精度与质量稳定性。
运输阶段依据构件特性制定方案,选择适配车辆与路线,对特殊构件加固运输,避开恶劣天气。采用专用托架与缓冲材料保护构件,结合 GPS与传感器实时监控运输状态,防止碰撞损坏。
施工前合理规划场地,完成人员技术交底与培训,检查水电、道路等施工条件。安装时按方案操作,借助高精度仪器校准构件位置,严格控制连接质量,加强安装过程检查纠偏。
验收阶段制定构件外观、尺寸、强度检验标准,不合格构件及时处理。整体工程完工后,依据规范从结构安全、防水性能等方面验收,通过现场检查、抽样检测评估质量,验收合格后整理归档资料,建立质量档案。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研究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控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化流程。通过应用先进的构件生产技术、连接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以及构建涵盖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和验收等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质量管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企业质量管控意识不足、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的质量管控水平。同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研发更加先进的施工质量管控技术和设备,为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静,吴宇,徐霞等。中国南方地区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4, 44 (3): 195-202.
[2] 丁涛,田国宝合作团队 . Differential oral microbial input determines two microbiota pneumo-types associated with health status [J]. Advanced Science, 2024.
[3] 刘芳,陈静等。病毒感染诱导下呼吸道微生物组改变及其引发炎症反应的机制探讨 [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 40 (5): 56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