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析
李俊欣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实验初中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和精神瑰宝,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新时代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培养的关系
1. 语文教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代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 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 理念,以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等精神品质。同时,教材中也编入了许多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章,如描写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记叙文、体现新时代建设成就和精神风貌的议论文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化的窗口,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
2. 语文教学过程是文化传承与自信培育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讲解、分析和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韵味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和艺术手法。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和传承文化的机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会不自觉地融入所学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路径与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领略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诗词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应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例如,在教授《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观念,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强调的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倡导的谦虚好学态度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对这些经典语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增强文化自信。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文化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展现世外桃源美景的视频,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个宁静祥和、如诗如画的情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描述,想象自己身处桃花源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1. 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整合与文化自信培养相关的课程资源,除了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外,还可以编写校本教材、拓展阅读材料等,丰富学生的文化学习资源。例如,收集整理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资料,编写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化类网站、在线课程、文化纪录片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
2.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检测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学习成果,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在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成果时,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技能提升、作品创作质量、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全面、具体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不断进步。
六、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多种途径和策略的实施,并辅以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等保障措施,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逐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更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J]. 求是,2019 (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第三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 于漪。于漪全集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
[5] 王余光。中国文化史通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